一個幾千年前就造出絲綢與瓷器的國家,為何沒有馳名國際的時尚品牌?越來越多的中國設計師登上國際T臺,而走下T臺,這些服裝又有多少可以進入市場?
10月24日,北京時尚設計廣場,雖是深秋,廣場內卻涌動著時尚熱浪。
當日,全新梅賽德斯-奔馳SL級敞篷跑車震撼首發。但閃耀的名車并非現場主角,更像助陣嘉賓:24日,梅賽德斯奔馳中國國際時裝周開幕。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3日。
中國國際時裝周,旨在引領中國乃至世界范圍服裝流行趨勢。與米蘭、巴黎、紐約等國際著名時裝周有相同的引領功能。
時裝周期間,來自國內外的50家時尚品牌和機構、51位中外設計師及150余位設計新秀在北京飯店等地舉辦44場時裝發布、5項設計大賽總決賽以及時尚論壇等60余項專業活動。有來自國內外的500多位時裝模特參與時裝周T臺發布。
值得一提的是,在參與發布的中外設計師中,國內設計師占90%以上,其中包括27位中國“十佳”設計師。
當模特們身著中國設計師的作品,踩著音樂節奏魚貫而出時,很多人忍不住問:中國時裝離世界有多遠?
內心的熱愛
當地時間9月28日,巴黎時裝周“中國之夜”,著名時裝設計師謝鋒攜高端女裝品牌JEFEN(吉芬) 登上T臺,帶來一場名為“聆聽”的時裝發布會。
謝鋒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失傳的民間傳統手工藝文化苗繡為設計靈感,將苗繡原生態的韻味經過現代制作工藝,呈現在自己的時裝系列之中,用時尚特有的語言講述發生在大山里的故事。
作為巴黎時裝秀的中國設計師第一人,謝鋒已是第六次亮相巴黎時裝周。
2006年國慶節,謝鋒的JEFEN作為第一個來自中國的服裝品牌,成功登陸在巴黎盧浮宮舉辦的開幕秀,拉開了巴黎時裝周序幕。法國高級時裝工會主席戈巴克先生指出:這件事情與1973年美國設計師登陸巴黎時裝周具有同等意義。法新社評論:中國這個世界紡織業的老虎,由于它的第一個設計師參加了巴黎時裝周,這個星期天在時裝界打開了一個切口,引得全世界關注。
眾所周知,1840年鴉片戰爭后,曾經積貧積弱的中國人吃不飽、穿不暖。1949年建國后,國家先是倡導擴大棉花種植,后引進維尼綸解決穿衣難??梢哉f,中國人穿衣的變化歷程,就是從貧窮走向富裕的歷程。
上世紀80年代之前,在國人的服裝中占統治地位的顏色是綠、藍、黑、灰,不僅顏色單一,樣式也很簡單,顏色稍微鮮艷一點、款式稍微獨特一點的服裝都會被視作“奇裝異服”。1990年代的中國服裝產業迅速成長,業內有了各種各樣的服裝設計大賽,出現了許多品牌。
而服裝設計的概念,在中國始于80年代。但是從最初的“一件西裝可以套全國人民”,走到了追求個性的90年代中期,中國一直沒有有影響力的設計師。
進入21世紀后,世界服裝業品牌競爭的格局更加明顯,國內很多服裝企業,從貼牌加工,也嘗試走自創品牌的道路。
2002年之后,中國服裝品牌數量飛漲,服裝產業的發展迅猛。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波及下,一批服裝企業倒下了,但之后又經過一輪復蘇飛漲,這是一次產業優勝劣汰進行自行調整的過程。
伴隨著服裝產業的發展,很多業內人士開始思考,中國的服裝設計該如何在世界舞臺脫穎而出?
就曾有業內資深人士感慨,歐美的時尚產業往往是通過設計師創新的理念引領潮流的趨勢,然后再推動市場發展;而中國恰好倒置,永遠跟著市場走,追著潮流走,設計師沒有創新的空間和舞臺,天才也無用武之地,只有在渾渾噩噩中迷失。
當中國服裝業還在尋找自己的方向時,日本時裝早已躍進國際舞臺,他們也因此成了很多中國設計師看齊的目標。1970年代和1980年代早期,日本時裝設計師以集團軍的姿態亮相巴黎,包括山本耀司、高田賢三、川久保玲和三宅一生。其中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的風格讓整個歐美時尚界既震驚又欣賞,碎布包裹般的服裝看起來如此與眾不同。
而山本耀司本人對設計的觀點,更是影響了很多中國設計者。
山本曾說,自己做的從來都不是時裝,只是衣服。成功只是外界賦予他的。對他而言,他只是從一條褲子做起的。褲子做好再做衣服,從打版到制作,起碼5年——這體現的,或許是對服裝發自內心的熱愛。
從T臺到柜臺
2006年謝鋒攜JEFEN品牌登上巴黎時裝周,是對中國服裝界的鼓舞。
一家著名的歐洲報刊曾評論:除了幾件繪著桃花的禮服和短裙,你幾乎感覺不到這是一個來自中國的品牌,相反,這個系列充滿了英國女孩或者浪漫空姐般的西方情調。雖然有點“太不亞洲”,但你絕不能否認這是一個漂亮的系列。
這一評論,恰好契合謝鋒的設計理念:希望JEFEN成為一個有著東方情懷的品牌,但擺脫生硬的民族符號,具有國際化的審美標準。
在謝鋒借國際服裝周走出國門后,設計師計文波在2007年成為第一個代表中國服裝界在米蘭男裝周登臺亮相的設計師。2007年1月,計文波攜“利郎”品牌登上米蘭時裝周的T型臺,他憑著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以中國傳統兵馬俑造型為T型臺布景,在米蘭刮起一股中國旋風。
接下來,吳青青攜自己的VLOV品牌登陸紐約時裝周。今年9月的巴黎時裝周,出現了又一張新鮮的中國面孔——劉芳。她是繼謝鋒、馬可等人之后登上巴黎時裝周舞臺的首位中國羊絨領域設計師。劉芳的設計作品均為純白色,采用特種針織楔形編織技術展示服裝立體的折裥,經過層疊、旋轉、纏繞使成衣展現出幾何圖形的魅力。
越來越多的中國服裝新勢力在國際舞臺嶄露頭角。T臺上燈光搖曳,云裳艷麗,走下T臺,這些服裝又有多少可以進入市場,在國外的百貨店、專賣店出售?
多年前,就有業內人士感慨:中國目前的問題不是缺乏好的設計師,也不是沒有像樣的品牌,而是不懂品牌運作的國際規則。國際時裝品牌運作很重要的環節就是與專業“買手”、即控制百貨商店資源的專業品牌經紀公司合作。而中國服裝企業從設計到生產,再到市場營銷,幾乎完全“一條龍”自產自銷模式,顯然難以適應國際市場。
換言之,并非在國外辦一場秀就是世界品牌,而是要找對合適的“買手”參加發布會,并積極與百貨商店溝通,讓外國顧客承認并樂于購買自己的服裝。在國外,買手店、設計師精品店甚至是藝術畫廊都扮演了銷售和推廣的角色,但國內可靠的“買手”少之又少。
但好消息是:2010年,新天地時尚這個以設計師為主要定位的Shopping Mall在上海開業,旨在為中國原創設計提供一個走向市場的平臺。
從T臺到柜臺,中國服裝設計在市場運作方面的改變與完善,并非一蹴而就。對設計師而言,不如更好地修煉內功。畢竟,當設計師關注排行榜、關注量、曝光率勝過自己的設計本身時,其作品也很難具有靈魂。
或許,只有靈魂才能讓服裝充滿恒久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