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咨詢公司Bain &Co在近日發布的《2015 年全球奢侈品報告》指出,奢侈品品牌現在要面臨的一個挑戰是確定價格模型。而這份報告也暴露了目前奢侈品品牌在價格上存在的兩個問題:價格不統一和價格偏高。
價格不統一
報告顯示,雖然中國國內經濟動蕩、股市滑坡,但中國消費者仍然是全球奢侈品消費的主力軍,占到了全球奢侈品總消費的31%。
卡地亞(Cartier)在線精品店上線
在這份報告中,2015年奢侈品電子商務市場的占有率增長至7% ,是2012年的兩倍。與傳統的零售方式相比,崛起的電子商務會讓奢侈品價格變得更透明起來,這也奢侈品牌過去區域性價格的策略變成障礙。直接結果是只有性價比更高的商品才能獲得奢侈品主力軍中國消費者青睞,為了尋求價格差異不大的奢侈品,中國消費者更樂意網上消費。在一份由畢馬威聯合魅力惠發布的《中國的網購消費者》的調研顯示,45%的中國消費者表示他們的奢侈品大多是通過網絡渠道購買。
香奈兒(Chanel)2016春夏系列在假機場走秀
雖然電子商務在奢侈品零售存在的短板讓價格不統一的缺陷表現不夠明顯,而另一個關于旅游經濟的數據也正好說明價格不統一的弊端。一直以來,中國的奢侈品價格會比歐美市場的價格更高。而隨著旅游成本的降低和旅游的興起,加上匯率的波動,中國消費者大多數不再愿意在本土消費奢侈品,而轉向了歐美和日本。根據一份由貝恩和Global Blue主導的歐洲免稅消費的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在歐洲的免稅商品購買增加了64% ,尤其是在那些”負擔得起又好用的“奢侈品品類。奢侈品其實也多多少少意識到了這一點,也在有計劃地布局機場。報告顯示,奢侈品品牌很重視機場零售渠道,增加了29% ,占到了全球奢侈品市場的6%。
報告的一位研究員Federica Levato也指出,“我們之前的結論是中國人不喜歡在大陸買奢侈品。但現在的一個變化是,他們已經改變了奢侈品消費的習慣,他們不再去香港和澳門購買奢侈品,而是去歐洲,韓國,日本。當然這也是受匯率和商品差價的影響?!?/P>
價格偏高
事實上,由于去年以來歐元對人民幣不斷貶值,使得不少奢侈品牌開啟全球調價策略,以香奈兒品牌為例,今年3月份提高歐洲市場價格,提價幅度甚至達到20%,并調低中國區市場售價,縮小價格差異。但是這并沒有發揮好的作用。
歐美本土市場奢侈品銷售額在近五年內下滑幅度逼近10%,讓整個行業雪上加霜。原因之一就是主要品牌紛紛調高特定款商品(例如暢銷款手袋)銷售價格,這讓本土消費者難以接受。據D’Arpizio估計,部分商品價格在過去三年內已上調30%~50%。部分原因是為了平衡與亞洲等其他地區的價格差(這些地區因高關稅和其他因素,奢侈品價格偏高)。消費者因此產生了被忽略的消極情緒,即便是有錢的歐美人也會想‘憑什么買同樣的商品我就應該多花錢’”。最后讓歐美消費者不得不選擇去折扣店(outlets)購物。
此外奢侈品品牌價格偏高也對中產階級消費者在尋找一些好品質同樣價格實惠的產品的習慣。據報告估計,折扣店目前的奢侈品銷售額在過去三年銷售收入增長一倍至260億歐元,占總銷售額的10%。降價奢侈品購物是如此流行,占到了奢侈品市場的35% 。主要是在百貨商店,特色商店和線上銷售。
不難發現,奢侈品市場的大多數變化的數據其實多多少少與價格是有直接或者間接的關聯。而這個關聯既是由當前奢侈品消費者的消費習慣造成也在奢侈品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對于奢侈品牌來說,如果想同時留住主力軍中國消費者和歐美本土市場消費者,未來的價格不止要縮小區域差異化外,也應該更合理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