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買手是什么?
買手是零售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才誕生出來的細分職業。
在國外,買手至少已經經歷了半個世紀以上的發展,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職業。一般來說,作為連接設計和銷售的紐帶,買手主要從設計或銷售領域轉行過來,在成熟市場大約70%以上的買手來自設計或是與時尚相關的專業,另有約30%的來源于銷售。像ZARA、GAP這些成熟的品牌買手大都由設計師轉型過來。
而在國內,設計師這個職業發展的還不算成熟,專業設計師相對匱乏,能夠再轉行作買手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國內買手的雛形大都來源于銷售人員。雖然在專業性上他們仍有很大差距,但他們所承擔的職責卻與買手有些類似———從品牌商每年發布的產品中選擇自己熟悉、并且符合本地消費者需求的貨品,提前進行采購。只不過,他們的選擇大多被局限在某一個品牌范圍內,因此也更像是一個小批發商。
改革開放后本土服裝企業的發展風生水起,尤其近10年,借助中國消費市場的升級,服裝企業的規模不斷的擴大,但為什么中國還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買手?我們從買手所連接的上下游以及中國買手自身環境來看,就很容易理解了。
首先,在下游的零售企業中,很少專門設立“買手”這個崗位,如果在和上游的產品提供商談判時,你介紹說自己是一個買手,對方可能很難理解。買手在行業內都還不是一個通行的職業。只有當“買手”不僅僅是作為一個概念或話題,被人時常說起,而是真正地作為一個崗位,體現在企業的組織架構之中,才代表這個職業正在成熟,而這個崗位的作用也才能真正發揮出來。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買手其實是一個指標,它的數量、成熟度將會影響到中國的時裝周或是時尚發布的成熟度以及前瞻性。
但在當下,企業并沒有多么重視買手這個職位。現在,像路易斯?威登、香奈兒這些擁有百年歷史積淀的大品牌,為了與當下國際市場的年輕群體接軌,會專門請一些非常年輕異類的人群來做發布會的觀眾,而且是坐在第一排。這說明一場秀代表著時尚文明的進化和產業環境的改善,這些是買手生存的基礎。同時,反過來,買手也是影響時尚進化的標志,而產業環境的改善又依賴于企業的意識和行動的改變。
隨著外部環境的改變和企業的成長,一些中國的品牌商也開始越來越重視與他們最普遍的買手———代理商進行互動:
以往一年兩次的訂貨會已經變成四季、六季或是八季;在訂貨會正式舉辦之前,先請一些重要的代理商對產品進行挑選,提出意見評價,以確定生產的數量,或再次進行修改。這個互動的比例盡管不大,但也已經開始出現苗頭。國內的品牌,比如歌力思、歐時力、百麗,都會在產品大規模上市之前以各種方式與代理商(百麗的代理權后被百麗收回)進行互動,以保證產品能更大程度地為消費者所接受。
其次,從買手自身生長環境上來說,國內還缺乏專業的培養環境,而在國外是有專門的買手課程,紡織品、流行趨勢、數據、財務管理這些買手所需要了解的內容全部都會被包括在內。通過學習這些買手課程,我們就會理解,這是一個有著特殊要求的專業職責,而不是一個虛擬的、模糊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