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到不少關于模特消息,畢竟大家抱著偷窺心態,都想探聽她們近況。如國外赫赫有名的經紀公司被指涉惡性哄抬價碼,要不在年齡部分打轉,探討工作權利,一堆擁有中性面貌的模特比往年更加迅速掘起,變性話題更是打蛇隨棍上,另外Cara Delevingne接受雜志專訪,確定正式退出時尚產業,想當初爆紅時,整年頭新聞隨她跑。但你可知,從有模特這行業以來,單純只是衣架子秀設計師作品,1980年代超模熱炒作下,大家把模特當名人捧,而隨各世代審美觀,各世代對名模喜好崇拜,各有千秋,只是過去每個世代icon特色鮮明,現在則因喜好複雜,喜新厭舊速度加快,能留在「青史」上被人記住,換成你又能牢記幾位。
提到模特這行業,最早出現在19世紀,但當時是人型模特,多被當成是作靜態展演使用,還未有真人演出;英文裡的model,實則包含模型展示意義,到近代才有用真人詮釋演繹時裝。整個產業生態醞釀,就時尚史角度來說,與法國高訂工坊蓬勃發展,關系緊密。被敬為時裝史上第一位設計師的Charles Frederick Worth,向貴婦賓客展示最新訂製服時,用的即是真人模特,巧合的是展演詮釋者是設計師的太太。
說起來,那時候的模特尚未有專業訓練與經紀公司培育,真要與培訓沾邊,多數認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英國設計師Duff Gordon,培養出專屬T臺模特,還幫她們取藝名,跟現在的娛樂演藝圈模式雷同。雖然那時僅有4位,但各個6遲高身材,走的臺步與肢體語言充滿戲劇舞臺元素。只微笑擺出騷人姿態,又近似默劇舞臺劇展演,配合著邊喝午茶邊看秀心態,深得名媛貴婦喜愛,這樣的時裝秀模式慢慢發酵,隨著Duff Gordon進軍紐約與巴黎,在20世紀初期,引起話題。然而,有趣的是,Duff培訓出來的模特,有的在時尚圈和歌舞團間搖擺,并非專一職業。從老久歷史已經嗅到模特工作多元化,莫怪像Cara她們也想往其他領域發展。
因Duff Gordon養了自己的品牌演出模特,連帶讓其他設計師跟風,自己的時裝工坊有自己專屬模特,另外,隨著時尚雜志媒體行業掘起,理當刺激模特需要,但在相機未普及年代,雜志刊物以繪畫方式呈現當時流行趨勢,所攀摹人物多為名媛女星,即便採用相機拍攝照片,女星名流依然是報導對象,模特地位依舊卑微,少被人重視,她們名字依然不善被人記住,而且獲得的酬勞沒有想像中多。
真要有專業經紀制度的,可歸功于John Robert Powers,他在1923年于紐約成立真正史上第一個模特經紀公司,與其說是公司體制,倒像是學校培訓單位,延攬合適人選加入訓練,有的表現突出者甚至受招募進入好萊塢電影產業。美第38屆總統Gerald Rudolph Ford, Jr的夫人Betty Ford,她就曾是John Robert Powers旗下一員,16歲時簽約以時尚模特出道。另外,我們熟悉的名經紀公司Ford,亦在1946年創辦,從設計師自行養成到有企業行號專職培育專業人才,對照首個服裝品牌建立年限始末,專職模特行業算是有點起步晚。
縱然起步,別忘了時尚瞬息萬變,抓準局勢,本是薪水微薄的模特工作也能薪資漲停板,變得人人稱羨,她們的名字也會漸漸被世人記住。最推崇的無疑是1980年代的超模熱,因大眾流行文化強力帶動,讓模特冠上超模supermodel字詞形容,捧紅Claudia Schiffer、Christy Turlington和Linda Evangelista等一票,今年已經超過40歲的名模,她們走遍四大時裝周,手上更有多個品牌廣告合約,數百萬美金以上所得收入,她們讓模特行業鍍金,讓抱著美夢的女孩爭相涌進,直到現在,名模潮流持續發燒不褪,模特再也不是默默無名的人形機器。
只是每個世代審美觀念牽制于當時社經人文背景,連帶影響到當代模特,誰能脫穎而出。根據Nigel Barker出版的50位有影響力模特《Models of Influence》,「超級名模生死斗」節目固定評審的Nigel Barker,憑著他攝影眼光和參與模特實境選秀評審經驗,同時翻閱無數百張時尚照,綜合整理出1940年代開始至今的有力名模清單,例如1950年代,Nigel把影響標籤給了Lisa Fonssagrives-Penn和Dorian Leigh,其中的Lisa Fonssagrives-Penn,自40年代即活躍于時尚圈,她于1949年一篇專題,大拿Lisa感想做文章,因她一語中的地描繪出模特職業心聲,說了大家想看的是美麗的衣裝,不是穿它的那個女孩,恰巧她自己就是完美衣架子。確實設計師需要的是把服裝特色表露無遺的詮釋者,有無名氣并非前提關鍵,跟現下走是徹底相反。就因為天生衣架子,讓她在40年代末的時薪高達40美金,比模特10到25美金時薪高出許多。
至于說到60年代,名模頭銜自然落在英國Twiggy身上,我想沒人敢跟她搶,即便沒有170公分以上高挑身形,可細眉大眼短髮的清新版蘿莉塔女孩神情,外加纖細身材,迅速擄獲大眾目光。此外,Nigel也點名同樣來自英國的Jean Shrimpton和出生俄羅斯的德國模特Veruschka。棕髮碧眼Veruschka瘦歸瘦,但別于Twiggy可愛類型,全身上下流露性感與異國情調,很受當代矚目,特別是1963年一口氣登上11國封面,哄抬其人氣。
轉至70年代,則有Janice Dickinson、Lauren Hutton與Iman等名模備受矚目,遑論上述80年代那幾位超模。出自超模始祖的Cindy Crawford,今年7月還宣布打算依早年80年代紐約模特生態圈為范本,製作電視影集「Icon」,縱使Cindy沒意愿在劇本裡加入自己的故事,可劇情會描述兩家經紀公司間的競業過程,而這兩家公司無疑以Ford和Elite為焦點,讓大家更感同身受當年時尚模特圈和現下有何大不同。
時光反轉到現今,模特多元性更加明顯,不敢說影響力,至少喊得出名字、紅極一時的,相較過去那些前輩學姊,千喜年后的超模汰換速度遽增,從Kate Moss、Gisele Bündchen等一路喊下來, Daria Werbowy、Coco Rocha,Gemma Ward到Cara Delevingne與Karlie Kloss,后頭還有因網路掘起的instagirls,名單洋洋灑灑一大堆。只不過這些人能抵御得住變化萬千的時尚洪流?沒人敢拍胸脯保證。
現下,名模一籮筐,喊得出名字,闖到出名號的,又有哪幾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