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5日即將在北京開幕新一屆的梅賽德斯-奔馳中國國際時裝周(2016/2017秋冬系列),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李當岐表示,如今,“設計+”時代已經來臨。設計引領產業,設計改變生活,設計創意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釋放著巨大的能量。
北京商報:如今國內服裝及時尚產業需要哪些新的動力?
李當岐:設計創新是我國服裝產業發展的短板和軟肋,也是產品同質化嚴重、產能過剩,對市場的有效供給不足、無效供給過剩的重要原因。這幾年國內市場疲軟的原因也在于此。現在業界已經認識到設計創新的重要作用,設計創新是服裝產業供給側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和著力點。中國國際時裝周作為設計新作發布平臺,一直強調設計創新,重視原創設計,各種設計大賽、年度十佳設計師評選等活動都體現這一宗旨。比如,今年中國國際時裝周的主題就定為“設計+”,強調以設計創新為核心,廣泛聯系整個產業鏈和市場需求,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時尚文化創新。也在強調設計與資本、與文化、與藝術、與科技、與生活、與環境的廣泛關聯,這些領域不僅是設計創新的源泉所在,也是設計創新的服務目標和應用領域。
北京商報:中國的青年獨立設計師一直代表了本土原創設計力量,時裝周多年來做了哪些努力?
李當岐:與國際上其他時裝周不同的是,我們每年都要評選年度十佳設計師,評選最佳男裝、最佳女裝設計師和“金頂獎”。這幾年,為了扶持年輕設計人才的成長,協會在時裝周上推出“10+3”新銳設計師作品展和“DHUB設計匯”年輕設計師作品展項目,促進了設計的市場化和年輕設計師的健康成長。另外,利用時裝周舉辦各類設計大賽,挖掘并培養設計新秀也是協會一直在努力的工作。
北京商報:近來國外時裝周上,“即秀、即看、即買”方式出現,這一模式同樣適合中國嗎?
李當岐:去年中國國際時裝周也嘗試了“邊走邊賣”模式。信息時代,科技高度發達,一切都瞬息萬變。這幾年,新媒體的介入也使時裝周這個傳統的發布平臺不斷更新觀念、創新發布模式,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應當以一種開放的心態,與社會各界合作,特別是與信息技術領域合作,為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渠道創新、擴大影響力,為我國服裝產業發展和時尚文化建設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