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日前,由中國紡織信息中心主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推廣委員會承辦的《“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技術、信息安全與知識產權保護調研報告》發布會在京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均強調,在“互聯網+”時代,中國紡織服裝企業需要實現與互聯網的結合,打造有效的紡織互聯網模式。在這其中,云計算處理、信息安全、知識產權保護對企業來說異常重要。
進入“互聯網+”時代,創新對行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愈顯重要。有效的創新產出必須與有效的創新保護相結合,才能同時服務于行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雙重目標。但是,諸多數據和事實都表明,網絡化環境中存在的安全風險已逐漸成為制約行業創新的一個重要因素。
為了解紡織行業企業在以上方面的實際情況,2015年1月到3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開展了題為“紡織行業創新技術、信息安全、知識產權保護現狀與需求”專題調研。此次調研覆蓋了近6萬名紡織從業者和600億元紡織品營業額。調查發現,對云計算“不了解”的企業超過一半,且民營企業都表示對云計算“不了解”。對紡織企業來說,云計算很美好但略顯遙遠。
互聯網的普及催生了各種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互聯網平臺也在將信息技術與各行各業整合起來并創造出新的生態。可以說,傳統工業經濟時代是以生產端為中心,以商業資源的供給來創造需求、驅動需求的。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看來,在“互聯網+”時代,將出現兩個顯著變化,需求端的消費者被高度賦能,形成消費者主權;供應端的企業由于信息的流動性和透明性,促進了大規模社會化分工協作,提高了效率并壓縮了交易時間。
孫瑞哲表示,“互聯網+”絕不是簡單的利用互聯網技術提升效率,而是要看各領域與互聯網結合后是否發生了質變。因此,互聯網技術正在逐漸重塑傳統的工業經濟模式。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中國紡織工業正在經歷著重要的變革。不論是生產模式還是商業模式,都處在升級換代的發展中,“物聯網”和“務聯網”的新思維、新技術和新模式呼之欲出。紡織企業應加大創新,增加對新型信息技術的了解和使用,一方面要加大信息化基礎設施和平臺建設,另一方面也要提高行業企業應對信息安全威脅和挑戰的能力,不可有一方成為短板,同時還要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
中國紡織信息中心主任喬艷津對記者說:“中國紡織產業正處于轉型的時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各方面努力,既要有政策引導,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也需要廣大企業付出努力,轉變經營發展方式。同時,行業組織、專業機構也應發揮應有的推動作用,幫助行業、企業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
企業提升信息安全意識惠及買賣雙方
除了總結紡織企業對云計算的了解情況,《“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技術、信息安全與知識產權保護調研報告》還顯示,絕大多數紡織企業對信息安全持關心態度,多數企業希望了解防范信息安全損失的解決方案。更多企業認為有了信息安全保障可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生產和運營效率。其中,外貿企業中,50%以上都對信息安全有高需求。企業信息安全意識和現實需求達到雙高。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對《中國貿易報》記者表示,中國紡織服裝企業與互聯網有機結合并形成有效的工業互聯網模式至少要具備三方面必要條件:對云計算為特征的新型信息資源系統的了解和應用,對企業信息安全的重視和維護,以及相應的知識產權保護。這三個方面決定了“紡織企業+互聯網”新生態模式的效率和效益。特別是信息安全已經從技術問題上升到社會問題,也成為產業安全急需考慮的議題。
紡織企業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利用率偏低,維護信息安全能力較差,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仍有待加強。特別是作為行業主力軍的民營企業,無論是在采用信息技術方面,還是在維護信息安全和知識產權保護上,資源投入和管理意愿都不充分,這說明行業中一些企業尚未充分開拓和利用信息技術所帶來的發展機遇和商業價值。
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副總經濟師梁曉暉補充說:“實際上,從我們的產業布局來看,紡織企業都是逐漸融入到供應鏈中,進入到供應鏈的企業首先會感到有很多要求,包括勞工、知識產權問題,信息安全問題也一樣。對于國際買家來說,中國賣家出現了信息安全問題,損害的其實也是買家自己的利益。賣家丟失數據的話,關于買家自己的信息也會泄露。”
孫瑞哲指出:“行業的轉型升級有賴于產品、服務、管理和商業模式等方面的創新,同時,將可持續性創新真正轉化為企業內在的責任競爭力,這有賴于公平、誠信且激勵創新的市場環境,也有賴于企業在產品和服務的所有生命周期環節中考慮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科技創新驅動產業變革,行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形成創意、人才、技術、平臺、政策等完整的生態體系。
民企面臨技術與知識產權保護兩道鴻溝
《“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技術、信息安全與知識產權保護調研報告》顯示,企業對信息安全的關心程度與企業對云計算的了解程度表現出了一定相關性,同時,是否擁有知識產權與信息安全關心程度也存在正相關關系。十分關心信息安全的企業中多數擁有知識產權,而不關心信息安全的企業中大多數沒有知識產權。
調查發現,作為行業主體的民營企業對信息安全表示“十分關心”的比例遠遠低于其他類型企業,而事實上,在發生過信息安全威脅案例的企業中,民營企業占大多數。最令人不安的是,希望了解防范信息安全損失解決方案的企業占比最低的還是民營企業。可以說,民營企業正面臨技術與知識產權保護兩道鴻溝。
在孫瑞哲看來,紡織服裝行業是整個全球工業化過程中的先導性行業,歐洲工業革命全部都是從紡織行業開始的,英國的紡織業在19世紀占到整個工業比例的60%,在中國也不例外。自改革開放以來,紡織業的發展引領了整個工業化進程。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顯著的問題就是模仿,看到誰的東西賣得好,馬上就跟進。如今,中國是全球網上銷售第一大國家,網上銷售產品中有1/4以上是紡織品服裝。中國在紡織銷售領域占最大的份額,但面臨的知識產權問題最嚴重。所以,無論是在哪個階段,紡織工業都跟知識產權的保護有緊密的聯系。
“我們這種高效的創新產出必須要與有效的創新保護相結合。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法治社會’實際上給我們整個創新知識產權保護指明了大方向。創新是產業升級換代的驅動力,對創新的保護和激勵同等重要。”孫瑞哲表示。
按照北京市工商部門有關統計,2013年,涉及到某名牌服裝仿制侵權的有3億多人。隨著近幾年“雙十一”等銷售旺季的興起,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更加突出。因此,創新的產出也要和創新的保護相結合。從國際供應鏈來看,國際的采購商和制造商越來越多地提出了對產品以外的要求。
孫瑞哲強調,過去,中國紡織行業在社會責任建設方面引領了工業之先,但國外的一些組織對中國的生產運營方式、對勞工的保護也提出了一些質疑,這就提醒中國紡織業需要在全球工業范圍內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
據梁曉暉介紹,截至2013年年底,美國差不多有40多個州通過了針對盜用信息技術的法案。在信息技術生產、推廣和銷售過程中,一旦使用假冒盜版的信息技術產品,將面臨《不正當競爭法》的懲罰。美國現在也推行黑名單制,一旦發生這樣的問題,就會被納入黑名單。美國還和加拿大以及歐洲國家進行聯名,在所有這些國家都會受到相關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