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不只屬于阿里巴巴,也不僅僅屬于中國。跨境電子商務讓海外產品迅猛進入中國市場,“雙十一”正變得更加國際化。
余溫猶在的“雙十一”再次刷新網絡消費紀錄,而今年電商消費突出特色在于:加入了國際元素,消費者可以“海淘”國外商品;與此同時,中國商品借助電商渠道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雙十一”逐漸成為全球消費者的狂歡。
作為國內電商巨頭的阿里巴巴,全球化是其今年第一個試點,“買遍全球、全球可買”是阿里今年“雙十一”的新口號,意欲要為三五年后全面國際化做準備。
來自美國的電商巨頭亞馬遜也看中了“海淘”這個大蛋糕,在“雙十一”前開通了海外六大站點直郵中國的服務,商品共計8000多萬種。
與此同時,一號店也在“雙十一”期間正式上線“1號海購”項目,通過保稅進口模式將海外優質商品引入國內。
在國內市場天貓穩坐頭把交椅的背景下,電商加速國際化進程,訴求之一無疑是尋找新的贏利點,重新開發新市場。“雙十一”的成交量更是印證了國內市場已被巨頭壟斷的格局。
21世紀宏觀研究院認為,全球“雙十一”元年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隨著諸多電子商務企業進軍國際市場,中國正在逐步走向全球價值鏈的高端,跨境電子商務將成為中國參與世界貿易的新亮點,也將轉變中國貿易結構和消費方式,整體經濟由此向消費經濟過渡到信息經濟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