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雙11”的成交數據來看,不論是PC端的35.5%,還是移動端的21.1%,服裝、鞋帽產品都穩居網購熱門品類榜。這組數據包含著兩個意思,第一,天貓的服裝旗艦店和交了高額推廣費的設計師原創店鋪大部分都賺了個盆滿缽滿;第二,淘寶中小店鋪往日從消費者那兒得到的寵愛被天貓“雙11”的高門檻轉嫁得所剩無幾。
當馬云正在享受天貓大店因為“雙11”的獲利對自己感恩戴德的時候,媒體曝出廣東1800余家天貓商家停止續約天貓的新聞。這就如同冰桶挑戰時的那盆冷水,讓馬云冷靜地對天貓與淘寶的關系進行了更深入的思考,最終得出淘寶才是發家致富之根本的結論,重新把注意力轉移到了淘寶的中小賣家身上。所以,今年這個不溫不火的“雙12”也被業界稱為中小賣家的救贖戰。
寫到這里,筆者真想冷笑兩聲。誰能說“雙11”的571億元成交額沒有奪走原本應屬于淘寶中小店鋪的一桶金呢?
“雙11”不僅透支了人們的信用卡,也透支了消費欲望。所以,比起“雙11”,“雙12”前夕的大街小巷顯得有些安靜,因為“剁手黨”們的腰包剛剛在“雙11”被掏空,剛滿一個月,還沒來得補充自己干癟的荷包。甚至有的人在“雙11”已經從頭到腳為自己置辦了一身新行頭,對大牌“新歡”寵愛的蜜月期也還沒有結束,根本沒有心思看其他“Low”一個檔次的中小服裝店鋪。
退一步講,就算消費者有錢、有心情來購買,可當看到又亮出一批折扣的天貓品牌店鋪后,這群“剁手黨”對淘寶小店的忠貞能夠保持多久呢?試問,對中小店鋪來講,天時地利人和一樣不占的“雙12”,到底是給誰過的呢?
其實,每年都有一部分中小企業認清這個冷酷的現實,站在天貓40萬元起跳的門檻前感慨一番,或是落魄而歸,或是轉戰其他平臺。當然,還有一部分中小店鋪仍然為了名義上屬于自己的“雙12”不斷努力著,但卻悲哀地發現,“雙12”僅僅是把他們往日的交易額挪走,再在那一天集中還給自己而已。因為那些提前多日詢問完服裝細節、加入購物車的親們并沒有如往日一般立即付款,催促發貨,而是在阿里旺旺上留下一句“好的,我‘雙12’來拍”就揚長而去,留下激情全無的客服和身心俱疲的淘寶店主。
今天就是“雙12”了,很好奇在這一個月里多次重申“重視中小商家”的馬云,這劑速效救心丸到底有沒有喂到中小店鋪的嘴里,而少了一大批“剁手黨”的“雙12”,又是給誰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