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某些人來說,多么地渴望上新聞頭條,卻只能望洋興嘆無可奈何,而對于身為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新晉中國首富馬云而言,上新聞頭條卻是如此的輕而易舉。日前國家工商總局一則關于2014年下半年網絡交易商品定向監測結果的通報,提及淘寶的正品率正品率僅為37.25%,再一次將馬云和淘寶推上了風口浪尖。
不過,估計這次成為輿論的熱點,馬云和淘寶也是極不情愿的,不然也不會向工商總局叫板而正面提出質疑。況且就叫這鬧得沸沸揚揚的事件為“‘淘寶VS工商總局’門”吧,在此不免也想湊湊熱鬧,亂談一氣。
淘寶有假貨,或許地球人都知道
雖然馬云在2014年11月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宣稱淘寶無假貨,這顯然是大話。網購假貨的新聞報道,想必大家在媒體上也時常會見到,不少網民也都會吐槽、痛批淘寶的假貨。從身邊的朋友、同事的感受來看,不少人對于淘寶電商平臺上的假貨也是心存忌憚的,也有人還遭遇過購買到假貨的煩心事。
淘寶平臺上肯定存在假貨,要不然怎么會單獨開辟一個“天貓”平臺出來呢,阿里巴巴肯定是十分清楚這一點的。
實際上,假貨問題其實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圍繞電商平臺售假的質疑從來也沒有停息過。或許還有不少人記得在2010年就發生了針對淘寶假貨的征討。當年的3月初,多家網站針對消費者推出在線調查,統計結果發現“淘寶網購假貨問題居前”。當面臨著因假貨帶來的巨大危機時,淘寶成立了網絡交易安全信息平臺,聯合知名品牌啟動打假行動,并主張將2010年定義為“淘寶消費者年”。
其實,假貨問題也并非淘寶一家獨有,當當、聚美、京東等平臺也都有發生過售假問題。假貨問題,自電子商務興起就由于網絡世界的開放性和不確定性就一直滋生其中。
假貨之害,到底誰之過
眾所周知,電商平臺就是將現實中的實體商場搬到了互聯網上,有別于傳統實體商場購物是先見到實物確認無誤再成交,電商是消費者和實物接觸之前就成交的模式。
電商的假貨,根本原因在于平臺的開放性,電商平臺的核心盈利模式是要引進商家入駐。當然還有其他原因,如無法拿到渠道授權而在法律角度上為“假貨”,電商平臺的審核能力有限以及審核機制的不健全。此外,還有部分電商平臺存在故意“放水”的嫌疑,為了豐富產品體系、博得消費者眼球以獲得銷售利益而放松審核要求。
當然,除了電商平臺難咎其責外,政府及社會的監管體系和監管機制的不完善也是重要原因。畢竟電子商務發展也就10多年的時間,其發展之迅猛讓人始料不及。2014年雙十一當天,阿里巴巴交易總額就達到驚人的571億元,僅淘寶平臺就駐扎了800萬個店鋪。顯然,主管部門對于電子商務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還未能跟上如此之快的節奏。
且看馬云對于假貨的論斷及回應,“制假售價是社會性難題,假貨的源頭并不在淘寶,在于部分商家的價值觀出了問題”、“假貨是所有商業模式發展的硬傷。”誠然,馬云有委屈,但他也知道這也是必須承擔的責任,“淘寶注定要背負這種委屈,這種責任。”
通力協作,壯士斷腕才有出路
既然假貨的橫行是目前這個還不完善的電商環境造成的,要解決這個痼疾,還需要從制度上進行完善,凈化電商購物的風氣,這顯然需要主管部門、電商平臺、供貨商、消費者等這個生態環境中的參與者的通力合作。“網絡打假難度很大,這不是淘寶一個企業能做的事情,需要整個社會系統共同努力。”
正如阿里巴巴于12月底披露的打假成果,阿里巴巴對于假貨問題,也在“不遺余力”地努力著。然而,這些努力似乎仍然不太夠,也沒有得到主管部門的足夠認可。
在這里,不禁讓人想起了前些年電信運營商之于SP違規的問題。同搭建于互聯網之上的電子商務平臺一樣,構建于移動通信網之上的運營商也僅僅是個平臺(確切的說是通道),違規行為來自于這上面的服務提供者——SP。如今,SP違規問題已基本得以肅清,這得益于主管部門的高壓,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電信運營商壯士斷腕般的重拳出擊。
為了電商的可持續發展,各個電商平臺或許也應該多向電信運營商學習,畢竟都是直接面對的消費者。
如果失去了消費者的信任,傷了消費者的心,或許最終會被消費者所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