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國內知名“互聯網+”專家、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首套“互聯網+”智庫叢書總編輯曹磊,受邀赴大連港集團授課。以“互聯網+:跨界與融合”為主題,為大連港集團及近百家子公司、300余位中高層帶來了一場“互聯網+”頭腦風暴……
此次赴大連港集團開講員工內訓,曹磊帶著思想理念升級(指導思想)、知識快速吸收(資源儲備)、執行思路明確(戰術策略)的三大培訓目標,讓學員向著制定頂層設計戰略規劃的“好參謀”、互聯網+下轉型升級的“好顧問”、投資理財高收益的“好老師”三大目標努力前進。企業員工是企業發展的主要核心力量,定期的員工培訓也是企業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發展的重要環節。
(圖為到場學員認真聽講)
據了解,大連港集團是大連港百年歷史品牌的承繼者,是遼寧省及大連市最大的港航企業,是建設中的大連東北亞重要國際航運中心的港口旗艦。大連港位于遼東半島南端的大連灣內,港闊水深,冬季不凍,萬噸貨輪暢通無阻。是中國東北最重要的集裝箱港口,擁有國際國內集裝箱航線100多條,航班密度為300多班/月,東北三省90%以上的外貿集裝箱均在大連港轉運。大連港集團業務包括港口物流、工商貿服務、臨港產業、金融、港口建設五大塊。
大連港——東北亞重要國際航運中心的旗艦(圖)
此次大連港內訓共分為形勢與風口、態勢與趨勢、模式與顛覆、落地與應用四個部分。曹磊提到互聯網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變革,具體體現在用戶規模、創新模式、經濟模式、金額變革、安全層級、生活服務等等方面。“互聯網+”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轉型的新機遇,成功實施互聯網+的前提是必須具備互聯網思維。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將互聯網納入國家戰略。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寄望于互聯網對傳統行業進行改造,為之帶來經濟運行模式上的改變。據了解,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對互聯網與金融、商業、物流等五個行業結合的支持,這也就意味著國家將對電子商務領域實行更為寬松的外商投資政策,港口、航運、物流等相關傳統行業將因此受益,并得到更多機會。
提到“互聯網+港口物流”如何落實,曹磊指出“互聯網+港口”構成聯通港航物流業的電子商務,從而再造和改造了原有港口服務模式,使港口服務模式從原有的鏈條式變為平臺式,是一種扁平化的過程。我們可以從六個案例來解讀“互聯網+港口物流”時代:
案例一:青島港——借“互聯網+”促進港口轉型升級
青島港的模式特點是構建港口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生態圈,提升物流信息服務能力;依托港口物流鏈,構建區域性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通過打造海道網、客服中心、跨境電商平臺等互聯網新模式,實現與海關、國檢、船公司、貨代等眾多相關方的數據共享,并成為國家集裝箱海鐵聯運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之一;建立健全市場和客戶網絡管理、服務體系,掌握貨物最新信息。
同時成立客戶服務中心,從干散貨入手與客戶建立互動,掌握貨物最新信息;構筑起“干散貨、件雜貨、油品和集裝箱”四大功能板塊服務體系;互聯網技術和思維運用于內陸港服務,實現與新疆國際內陸港的信息“無縫直通”;開啟出口集裝箱港雜費結算新模式,引導客戶網上繳費習慣的培養,掌握“咽喉”式信息。
案例二:虎門港——攜手盟大集團,打造國內首家臨港O2O跨境電商平臺
虎門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臨港O2O跨境電子商務全面升級。信息產業與現代物流業緊密融合,實現利用自動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港口現代化技術。建立政府、聯檢單位、碼頭、船公司、報關、企業等多方的電子數據交換共享平臺。同時整合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幫助企業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全港區的信息化水平。
案例三:上海港——攜手上海吉聯,締造物流O2O管理平臺
上海港建設電子商務服務體系,提升網上服務能力,其借助O2O管理平臺,實施長江戰略、東北亞戰略、國際化戰略。
案例四:連云港——移動互聯網助“智慧”發展
連云港利用智能手機以及各類移動工業終端,為港口生產經營服務。在碼頭生產方面,其自主研發的大型件雜貨碼頭業務管理信息系統進一步拓展,大幅提高了港口件雜貨碼頭生產調度效率。在企業社交方面,開發應用“云之家”企業微博和“RTX”企業實時通訊兩個軟件,成為集團職工日常信息溝通和工作協同的重要工具。而對外服務方面,開發的“一站式”服務平臺已穩定運行多年,方便了港口客戶提高業務效率,節約自身成本。
案例五:寧波港——海鐵聯運加快融入“互聯網+”時代
寧波港綜合5子系統,實現數據互通。綜合原先的貨運制票系統、裝卸車系統、鉤計劃無線傳輸系統等5個子系統,實現了海鐵聯運等業務操作、現場控制的信息化和網絡化,也與國鐵、船公司、兄弟單位實現了數據互通。
同時融入物聯網、大數據的概念,發揮港口連接功能。鐵路生產業務系統大大加快海鐵聯運融入以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互聯網+”時代的步伐,將有效發揮港口鐵路在海鐵聯運中連接“一帶一路”的樞紐作用和集疏運功能。今后業務人員只需輕點鼠標,寧波港海鐵聯運集裝箱的在途情況便盡收眼底。
案例六:日照港——“自動思考”的智慧港口
日照港自主研發了一套融合了GPS定位、無線通信、物流網和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為一體的管理系統。其微信公眾平臺實時查詢車輛等候情況,智能化系統帶來流程再造。 同時網上預約a提貨,打印提貨單,提供精準信息支撐。共享大數據、延伸服務鏈,建設信息交換平臺,實現信息雙向溝通。推進電子商務下的“物流單證”,進行貨物信息查詢、跟蹤,形成“港口阿里巴巴”。充分利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幫助決策層、管理層戰略分析、優劣勢分析。
(圖為曹磊精彩演講現場)
針對以上六個“互聯網+港口物流”案例,可以總結出,港口之于互聯網,沒有“是與否”的選擇,只有“主動與被動”的選擇。
曹磊還補充說,電商的發展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而物流是其中的重要一環。解決好電商與貿易流通等領域聯動發展的問題,既解決了電商發展的短板,也能在更深層次實現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
在港口面臨轉型升級的今天,固守傳統的港口經營管理思維方式不但拯救不了已有傳統業務和傳統經營模式,難以實現港口轉型,而且會在港口市場競爭中為那些采用了“互聯網+”的挑戰者創造機會。
港口擁抱“互聯網+”是實現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其實質就是要使港口由海運物流鏈條上的空間節點升級為信息服務節點。 盡管“互聯網+”對港口轉型升級將帶來的巨大推動作用還需進一步觀察,但可肯定的是,“互聯網+”是實現“智慧港口”的基礎,也是信息化時代港口轉型升級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