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多家媒體報道,2016年10月11日,京東集團對外宣布,京東物流在全面開放的基礎上,將拿出5億對商家的倉儲配送服務進行補貼。在劉強東看來,雙11電商大促已經在各大電商平臺拉開帷幕,京東商城需要證雙11之后的物流服務。
如果單以該事件來論,“財主”補貼無疑給“傭田”們,當然是一件值得稱頌的事,但凡是不能單看一件,要連貫性分析才能琢磨出門道。據悉今年4月1日起,京東宣布調整自營商品物流運費,金牌會員及以下等級用戶的免郵門檻從之前的79元提升到了99元。同時,配送點自提也開始收費,同行業比,蘇寧,天貓等電商平臺自提并不收費。
左手蘿卜,右手大棒:活脫一個飽含套路的“心機婊”
先漲價,然后再一臉慈眉善目的噓寒問暖,大打補貼牌,有木有很熟悉的感覺,沒錯這就是傳說中的左手蘿卜,右手大棒組合套路,可謂是恩威并施。
據相關報告指出和類似的蘇寧相比,京東的物流成本過高,其土地購買成本是蘇寧的3倍-4倍,隨著京東不斷增加倉庫和物流站,第三方賣家會更多的使用京東的物流設施,持續不盈利,在TO C市場撈不到太多好處的京東,唯有加大對平臺商家的剝削,方可維持當下的窘境。
不止在物流上動手腳,去年廣告法剛開始實施,京東與工商局達成協議,只要針對詳情頁里文案的投訴,京東實施“退一賠三”政策,即如果有買家京詳情頁內容發起投訴,京東要求商家必須同意退款,然后由京東向工商局代為支付定單三倍罰款,最后轉身向賣家收取罰款。雖然京東也開啟了申訴通道,但是幾乎沒有申訴成功的先例。這就等于是對于商家的罰款完全是一言堂,完全不給抗辯機會。
正是這一荒堂的政策,給所謂的職業打假人創造了灰色收入的土壤,于是這部分冠冕堂皇的人,不去打擊假貨,跑到一些小賣家的店鋪里“扣字眼”,他們會在微信上明目漲膽的敲詐勒索。很多中小賣家因為害怕京東三倍的懲罰,大都選擇給錢以息事寧人。你無法想象當時的瘋狂。
翻開京東的歷史,左右互搏,自相矛盾的地方還真不少。就在今年二月份,第十六屆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上,劉強東更是大放厥詞:“作為傳統品牌企業家忘記電商吧,回去第一件事是把電商部門撤掉”。這并非是劉強東第一次拋出“傳統企業自建電商無用論”,前幾年,他就曾說過,“傳統企業里99%的電子商務部門都應該關掉。”這邊話音還沒剛落地,今天又假惺惺的提出扶持品牌電商,翻臉速度之快,背后盡是利益的左右權衡,畢竟馬上快到雙十一了,屆時需要品牌電商,在京東的價值觀里,利益比盟友重要多了。
京東的今天,離不開商家的支持,商家和平臺是休戚與共的關系,如果還這樣霸道和一言堂,以及變著法的剝削商家,京東人去樓空也不遠了。
泥菩薩過河式窘境:有心補貼恐也是無力回天
京東平臺上的商家之所以屢受摧殘,與平臺自身不無關系,畢竟京東的日子都不好過,持續多年不盈利、高管動蕩,早已陷入泥菩薩過河式窘境,就是有心補貼恐也是無力回天。
今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京東集團凈虧損1.32億元,合1990萬美元,同比凈虧損減少74%;京東重度依賴3C銷售,但3C紅利期正在結束,在零售業普遍微利的情況下,互聯網零售業只有7%的利潤,再加上京東物流成本就達到7%。這就難怪以自營零售為主要業務的京東成了“萬年虧損王”。
為了止血(巨虧),京東繼續拷貝亞馬遜,在各領域進行布局擴張。也繼劉強東一直用來說服投資者的慣用口頭禪:戰略性虧損。
而劉強東的自信,無疑是來自亞馬遜的,亞馬遜經歷了長達20多年的連續虧損,在零售業務之余,亞馬遜為了止血,通過AWS云業務的強勁增長實現了扭虧為盈。亞馬遜不僅完成了從互聯網零售企業向科技企業的轉型,也成為全球云計算服務的領軍者。
反觀京東,近年來,在金融及O2O領域大力布局,O2O除了是一個坑之外,競爭者也是實力超強,而金融業務,無疑對于京東來說也是隔鞋撓癢,當然,京東之于亞馬遜,亞馬遜用來止血的策略是技術驅動,而京東依然親睞于商業模式,京條計劃,如出一轍。
為了繼續前行,京東目前還在持續融資,從2009年開始,京東的融資額度超過480億元人民幣。僅2016年第一季度,京東就籌集了18億美元資金;2016年4月,京東又發行了10億美元債券。從財報上看,這10億美元目前還未能以現金流的形式體現在賬面上。當一家公司不斷向股東和債主融資時,那就值得警惕。如果這家公司持續虧損,就更加值得警惕了。
與京東的持續不盈利相比更為尷尬的是盈利,一旦盈利了,整個資本市場對它的判斷標準就從之前充滿想象力的等待,變成市盈率標準主導。就像從對一個孩子的期待變成對成年人的期待。
對于個人來說,很悲慘的經歷是未富先老,而對于公司來說比較郁悶的是,還沒有盈利,但發展速度已經慢下來。
所以不出意外的話,平臺上商家的日子接下來會過的更難一些。而交易和盈利的增速也會出現相悖點,規模被限制,又有利潤需求,那意味著商家需要付出更多。像這次補貼五億元的左手蘿卜,右手大棒組合套路,以后恐怕要經常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