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事實確實如此嗎?
VR技術最早應用于游戲行業,是2D時代進入3D時代的熱門技術。80年代火了一波,大批資本進入,后來死得差不多了;90年代又火一波,大批資本進入,后來也死得差不多了;隨著圖形技術的飛速發展,近年又開始誕生了大批VR企業。

然而即便經過這么多次的VR熱潮,VR設備也曾熱賣一時,但卻從未真正流行起來。這與技術不成熟和大多數硬件不兼容大有關系,即便現在百花齊放的手機APP,如果沒有智能手機的大規模普及和網速的快速提升也是無法出現的。VR游戲時機未到,更多廠商開始把眼光放到影視方向,近來大火的暴風魔鏡既是這種思路下的產品(然而實質上僅僅是個手機使用的3D眼鏡,只能觀看稀少的特制片源)。
淘寶的Buy+技術強調用戶互動,實質更接近VR游戲,所以VR游戲面臨的難點一個不少。
真實性:Buy+號稱可以100%還原真實場景,然而目前歷史最悠久,VR技術最雄厚Oculus(facebook收購)也不敢保證做到,目前的VR技術仍然和現實場景有著較大區別(可以看出Buy+宣傳片里采用的實景處理而不是虛擬重建),即便貼圖能夠以假亂真,材質、重量、氣味等實物體驗也是無法感受的。如果不能保證實物體驗,僅僅能夠看個尺寸大小和現在的網購又有什么區別?嚴格說起來購物效率還會低些。

用戶成本:以前大家網購只需要一臺電腦或者手機,但Buy+利用動作捕捉器和VR眼罩實現場景互動,想使用必須購買專用設備。而稍微靠譜的VR設備動輒數百美元(暴風魔鏡這種不具備互動功能噱頭大于實際的“VR設備”都要兩百塊),有多少用戶會為這非必須的東西買單?如果僅僅服務少數客戶,那么提供VR服務的巨大成本必將使其成為性價比極低的失敗嘗試。
商家成本:Buy+技術想要實現,必須保證每種商品擁有3D模型(對于網購大頭的服裝還得保證用戶身體建模,不然無法解決買家秀賣家秀的悲劇依然毫無意義),要知道現在一個簡單的3D模型可都要幾十塊,淘寶10億商品,這錢由誰來出?如果算到消費者頭上,網購還會物美價廉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