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還沒感覺到什么,農歷年一過,(出口業務)忽然就不行了,訂單一下子沒了!”7月13日,浙江溫州外貿商人蔣雷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仍然一副焦慮的狀態,“國外客戶購買力下降了很多,產品賣不動了。”
蔣雷的公司主要生產剃須刀,產品主要出口非洲和中東等地,由于物美價廉,公司一直訂單不斷,生意順風順水。但是2012年春節一過,蔣雷所接到的訂單明顯少了很多,“到現在為止,訂單還不如去年上半年的2/3,工廠一下子閑下來了。”
蔣雷說,為了減輕企業的壓力,他不得不裁減員工,“企業經營不行了,總不能讓工人困在我這兒吧。”
在蔣雷看來,2012年上半年是他做外貿出口業務最“寒冷”的一段時間。
和蔣雷有同感,山東威海海飛依服飾公司貿易部經理蔡惠健也明顯感覺到寒意的侵襲。
“出口越來越不好做,企業都快撐不住了。”蔡惠健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幾年來,企業出口利潤本來就低,公司一直在硬撐著,可今年的難題,已經不僅僅是利潤的問題,而是訂單。
海飛依服飾有限公司位于威海市經濟開發區,所生產的服裝主要出口歐美、日本、韓國等地,今年年初開始,公司的訂單開始大幅減少。
“公司目前接到的訂單比去年同期足足少了40%。”蔡惠健說,“現在要搶一筆訂單,太難了。”
即便搶到了訂單,也并不意味著賺錢。“國外的經濟形勢不好,服裝不好賣,國外經銷商就落價促銷,只能拼命把產品出口的價格往下壓。”蔡惠健稱,“一筆訂單要經歷的環節為:賣場、經銷商、服裝設計、服裝貿易,最后是加工廠,每一個環節都要扣除一些利潤,層層扒皮,到了工廠,哪里還有利潤?”
“很多工廠都不賺錢,大家都在考慮轉行,不能困死在這一條路上。”蔡惠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