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產業園區以及由園區發展而帶來的園區經濟效應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由于產業鏈的整合、生產要素的集聚、園區區位的選擇、產業定位的設計甚至產業間相互依存程度的不同,造就了產業園區的發展模式和價值優勢也多有不同。無論是老產業園的繼續升溫,還是新產業園的不斷發展,都決定了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間的良性互動,是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
阿拉爾經濟技術開發區:打造西部紡織之都
頒獎詞:阿拉爾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打造中國西部紡織之都的過程中,注重產業高端的培育和發展。 園區棉花資源豐富,用工保障有力,優惠政策全面到位,基礎設施配套齊全,一個功能日趨完善的紡織服裝產業集聚園區已初步形成。
阿拉爾市既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直轄市,又是新疆兵團第一師歷時半個世紀建設的一座軍墾新城。截至目前,開發區入駐紡織服裝企業16家,合同產能規模達到283.58萬錠,布機432臺,在建產能160萬錠,已形成了93.38萬錠的紡錠總規模。同時,與湖南東信集團簽訂了50萬錠紡紗項目的投資協議,與河北常山紡織簽訂了1000臺布機項目意向協議。并正在積極對接江蘇無錫一棉50萬錠紡紗項目和重慶新聯4000臺布機項目。在臺灣飛龍、安徽華茂、河南新野、佛山太泉、浙江潔麗雅和富麗達等大型紡織企業的帶動下, 一個紡織服裝產業的集聚園區已初步形成。
今年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專門下發了《關于支持新疆紡織服裝產業發展促進就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2號),重點支持阿拉爾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園區打造綜合性紡織服裝產業基地。經過全面建設,到2020年將新疆基本建設成為國家重要棉紡產業基地、西北地區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服裝服飾生產基地與向西出口集散中心。
目前,開發區已完成綜合性紡織服裝產業基地總體規劃(2.3萬畝),其中已完成一期8000畝的規劃設計。重點發展包含棉紡、化纖紡、麻紡三大產業結構,集聚紡紗、織布、印染等上游產業和下游紡織成品產業,最終形成“棉-紗-布-衣”完整的產業體系。
常熟市昆承湖紡織服裝電子商務產業園中服園區:為電商發展“筑巢引鳳”
頒獎詞:常熟市昆承湖紡織服裝電子商務產業園中服園區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從傳統產業園的管理職能走向服務職能,積極向第三方服務平臺轉型,把園區進一步打造成:人才培訓輸送平臺、電子商務營銷服務平臺、視覺運營服務平臺、社會化全媒體宣傳平臺以及公共倉儲物流平臺。
常熟市依托常熟服裝城的市場商圈優勢,于2014年成立常熟市昆承湖紡織服裝電子商務產業園中服園區,園區包括中服電子商務產業園、莫城電子商務產業園和高新區電子商務產業園三大區域,現有入駐企業209家,年電商交易額超5億元,月均發包量50萬單,年交易額增幅保持在20%以上。
2015年3月正式被江蘇省商務廳認定為2015~2016年度江蘇省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園區將圍繞打造紡織服裝電子商務孵化中心、公共服務中心、創意中心三個中心,以及投融資擔保平臺、電子商務名企孵化平臺、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企業家交流平臺、電子商務外包服務平臺、電子商務人才培訓平臺、電子商務研發平臺、公共設施配套平臺八大平臺,繼續優化配置,推動常熟市電子商務產業由點到面快速融合,從而帶動全市電子商務產業整體提升發展。
三大園區從不同角度切入,扶持和培育電商企業,提供三種個性化服務。其中,常熟中服電子商務產業園是昆承湖紡織服裝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的核心區域。該園區的硬件、軟件、網絡和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完善,并建立了一套優良的系統維護體系。目前,產業園在線累計銷售額已突破13億,電子商務單日最高成交額6246萬元,日均包裹量1萬單以上。
達利絲綢文化產業園:開啟絲綢創意產業新模式
頒獎詞:達利絲綢文化產業園通過將絲綢產業與文化創意業、旅游業、農業、工業、商業、服務業和教育業等諸多行業進行多元化大融合,開啟了絲綢文化工業旅游及絲綢文化創意產業新模式。
達利絲綢文化產業園在進一步深入挖掘產業潛力和發揮產業資源性優勢上,深度挖掘中國絲綢文化和江南絲綢文明,將絲綢文化與旅游相融合,探索性地打造了以“走江南絲綢之路,賞絲綢美麗風華”為主題的絲綢世界工業旅游項目,通過將絲綢產業與文化創意業、旅游業、農業、工業、商業、服務業和教育業等諸多行業進行多元化大融合,開啟絲綢文化工業旅游及絲綢文化創意產業新模式。這一模式的創新價值和示范作用在于凸顯文化之源和整合之力。
絲綢世界文化工業旅游景區自接待游客以來,一直堅持免門票開放式游覽的經營模式。2014年,全年共計接待游客達56.5余萬人次,2015年1~11月,共計接待游客達58余萬人次,在對外宣傳弘揚中國絲綢文化和達利絲綢企業文化方面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自2015年開始,達利絲綢文化產業園充分利用新昌佛教文化和絲綢文化的優勢,整合資源,加大投入,優化景區環境,完善配套設施,提高服務管理質量,積極啟動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項目。
同時,在絲綢文化產業園的基礎上,結合浙江省“關于推進絲綢產業傳承發展的指導意見”,與新昌縣茶文化相融合,整合達利絲綢、新昌中國茶市等資源,規劃建設以歷史經典和創意時尚為主要特色的絲茶小鎮。
河北安平經濟開發區:全國最大的絲網高端產業聚集地
頒獎詞:安平經濟開發區如今已形成多元化產業形態,區內囊括了縣域內95%以上的龍頭企業,成為名副其實的絲網特色產業聚集高地和全縣經濟發展引擎。
絲網業是安平的特色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目前,全縣絲網產品已發展到6大系列,400多個品種,6000多種規格,縣內絲網工貿企業攤點2.3萬家,從業人員達20萬人,擁有各種拔絲織網設備2.7萬臺(套)。
河北安平經濟開發區前身為河北安平工業園區,以智能產業、絲網及絲網深加工、裝備制造、汽車配件及汽車整車制造、商貿物流綜合服務、金屬表面處理為主要產業,形成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區內囊括了縣域內95%以上的經濟實力強、發展潛力大、科技含量高的龍頭企業,已成為了絲網特色產業聚集高地和全縣經濟發展引擎。2015年開發區被確定為50家“河北省重點培育的特色品牌開發區”之一及35家“河北省重點培育的國別(地區)產業園區”之一,并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絲網高端產業聚集地,被國家命名為“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
在開發區建設上,該區立足打造京津產業的承載區、轉型升級的先導區、“三區同建”的示范區、饒安經濟協作發展的核心區,堅持“綠色門檻”,嚴把生態環保、投資強度、單體規模、科技含量等關口,已有63個高新產品項目、終端制品項目落戶開發區東區,投資達400億元,其中48家已竣工投產。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的加速,面對京津產業轉移的機遇,安平縣委、縣政府以經濟開發區為平臺,不斷優化吸引京津企業落戶的環境,培育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的沃土,有序承接京津產業轉移,打造京津冀融合升級版開發區。
馬鞍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智能紡機產業園:智能引領 打造國際智造園區
頒獎詞:馬鞍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智能紡機產業園圍繞轉型升級,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和資源型城市轉型雙重壓力,搶抓智能裝備產業發展機遇,通過“協會+龍頭企業+園區”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建設模式,為紡機行業的產業升級與轉型提供了重要平臺支撐,也在打造智能裝備制造產業新高地上做出了積極示范。
馬鞍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智能紡機產業園是馬鞍山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紡織機械協會密切合作,共同打造的集紡織機械器材研發、生產、加工、銷售和會展于一體的產業基地。
目前,該產業園已圍繞日發紡機引進落戶配套企業12家,其中誠誠紡機、誠信紡機、三發機械、恒達紡機等8家企業已開始生產,累計實現產值1.2億元;鼎興機械等2家企業設備已進場開始安裝調試;錦馬科技等2家企業開始進行廠房裝修設計,已初步形成從設計、配件加工到整機生產銷售的紡機全產業鏈。
面對當前全球產業結構的變革和經濟下行的壓力,加快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推進智能裝備制造已成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而馬鞍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智能紡機產業園順勢崛起,積極響應國家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支持智能制造和高端裝備新興產業發展,著力推動“中國智造”的號召,大力培育和發展以智能紡機制造為代表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園。
未來,依托馬鞍山產業優勢和產業集群基礎,產業園將引進更多紡機龍頭企業及配套企業入駐馬鞍山,形成從產品前端設計、鈑金噴涂、軸承沖壓到齒輪精密件加工全產品產業鏈條,并隨著基礎設施、園區運營管理體制等配套不斷完善,智能紡機產業發展要素不斷聚集,計劃到“十三五”末,該園區將打造成百億級產業園,建成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智能紡織機械園區。
寧夏吳忠市利通區毛紡織產業園:毛紡織業破繭成蝶
頒獎詞:利通區全面把握市場,充分利用毛紡織產業特色資源,從更廣范圍、更寬領域參與國際、國內市場分工,實現合作與競爭,大規模、高質量地吸引了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資源,推動第一產業不斷發展,打造西北毛紡織產業風向標。
寧夏吳忠市利通區毛紡織產業園位于利通區城市東南部,于2010年開工建設,園區面積2030畝,已完成投資23.7億元,入園紡織企業49家。園區已初步形成了集絨毛初加工、差別化纖維紡紗、羊絨衫、地毯、皮革服飾、穆斯林服飾加工等紡織產業于一體的全紡織產業鏈。2015年園區完成羊毛分梳2500噸,羊絨分梳1500噸,棉紗15.2萬噸,羊毛衫2.2萬件,農用保溫被76萬平方米,裘皮制品43萬件,家用羊毛絨被11萬條,毛條1.2萬噸,實現工業增加值4.4億元,同比增長9.6%,環比上升2.6個百分點,當地提供就業崗位3000多人,完成工業產值23.4億元。
園區先后引進寧夏恒豐集團恒和織布項目、寧夏佳瑞祥毯業有限公司、寧夏吳忠市精藝裘皮制品有限公司、寧夏昊欣絨業、寧夏陽海玉紡絨制品有限公司、寧夏盛源恒、寧夏勵精、寧夏圣天、寧夏景盛達等公司。其中寧夏恒豐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利通區2013年5月引進的重點招商引資項目。該企業產品有高檔精梳棉、絨、毛、竹、麻纖維混紡紗線、各種功能性新型纖維紗線、高端紡織面料、穆斯林服飾、穆斯林用品等。目前,恒豐紡紗項目1、2號車間15萬錠高端紡紗項目已投產達效,3號車間也已完成建設。
2016年,區委、區政府規劃建設毛紡織園區三期,選址清水溝東側、古城五號路北側、規劃東環路西側、大古鐵路南側,總用地約6600畝。園區將以建設生態紡織產業園區為契機,科學規劃,努力促進園區建設跨越式發展,為利通區工業經濟的再次崛起打造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
沭陽紡織纖維新材料產業園:構建蘇北紡織產業轉移新熱地
頒獎詞:地處蘇北的沭陽紡織纖維新材料產業園入駐企業以智能針織襪品為主,向上下游延伸到錦綸、包覆紗、面料、服裝等針織產品,成為業內有口皆碑的紡織新材料產業轉移發展熱地。
沭陽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也是產業發展不斷集聚、發展質量不斷提高的過程。目前,沭陽縣包覆紗生產設備達4800多臺(套),年產包覆紗8萬噸,且設備先進,占全國設備的21%以上。
沭陽紡織纖維新材料產業園位于規劃面積為6605畝的沭陽紡織產業園中,是沭陽縣積極與中國針織工業協會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共同規劃建設的,旨在加快推動紡織產業轉型升級。
目前,沭陽紡織纖維新材料產業園內集聚紡織服裝企業87家,并已形成了化纖、紡紗、紡線、針織、織布、印染、服裝等完整的產業鏈條,包覆紗產業尤為突出,是全國包覆紗生產設備最多、產量最大的優質包覆紗產業基地。
為推進沭陽智能針織產業特色化發展,當地為針織襪機、針織圓機、包覆紗機、加彈機、一體機等設備投資500萬元以上的企業提供了多項優惠政策。
紡織業的良性發展需要形成產業集聚。沭陽紡織纖維新材料產業園能夠吸引企業不斷遷來,也正是因為這里已經形成了長遠的規劃、合理的布局和配套的政策。沭陽縣將紡織服裝產業確定為該縣“2+1”產業發展格局中的主導產業之一,并重點予以扶持和培育。
宿州市循環經濟示范園:建設國家級“中部紡織服裝城”產業基地
頒獎詞:宿州市循環經濟示范園秉持“四化同步、產城一體”的發展理念,實現產值、投資高效增長,不僅著力于打造紡織服裝首位產業,還在園區服務和招商引資方面走出了一條特色道路。
今年1-10月,宿州市循環經濟示范園紡織服裝產業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到36家,實現產值27.66億元,同比增長75.11%,首位產業項目完成投資42.47億元。
近年來,園區制定精準施策,旨在強基礎、重服務、實招商、育龍頭。在服務方面,首先是針對經濟新常態,制定扶持政策,并設置專項獎補資金。如區財政設置5000萬元專項資金,對租賃標準化廠房的首位產業企業,達到設備投入及年納稅額要求的,由區財政給予租金補貼,直接撥付到企業賬戶;其次是拓寬營銷渠道。在園區內建設青年電子商務創業園,培訓電子商務創業人才400多人,圍繞首位產業,打造網店320余家,借助電商平臺將本地特色服裝品牌銷往全國各地。
在招商引資方面,園區制定“一企一策”方案培育龍頭企業。一是聯大聯強,積極推進鴻正服飾與海瀾之家合作共建月產量達7萬件的品牌服裝生產基地,現已投入運行,今年產值預計突破5億元;二是招大引強,嘉華服飾一期日產60萬雙絲襪生產項目已于4月份投產;三是以商招商。通過昊宇紡織成功招引投資3億元的瑞宇針紡,一期建成投產,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紡織企業的集群規模。
宿州市循環經濟示范園規劃立足于通過產業轉移與升級,成為以承接紡織服裝產業轉移和全區工業“退城進園”以及培育本地優勢產業企業為己任的專業園區,并重點打造國家級“中部紡織服裝城”產業基地。
鹽城市紡織染整產業園:綠色蝶變的印染家園
頒獎詞:站在兩個“五年規劃”的交匯點上,回望一路風塵仆仆急駛而來的鹽城市紡織染整產業園這列“火車”,在“生態和發展”兩條鐵軌鋪就的軌道上,“走”出了一條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以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的“綠色蝶變”軌跡。
近年來,江蘇省鹽城市紡織染整產業園積極響應射陽縣委縣政府綠色引領、調轉同步的工作要求,始終把節能環保理念根植于項目招引、園區建設的全過程,企業質效不斷提升,園區環境明顯改善,“供熱、治污、排海”三大硬件全部獲批,“硬化、綠化、亮化”三化同步,“供電、供水”雙輪驅動,走出了一條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以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的“綠色蝶變”軌跡,“繡”出了轉型發展升級版,捧回了一塊塊高含金量的牌匾、一張張高附加值的證書。如今,園區正在啟動的科技孵化中心集科技研發、產品展示、孵化裂變、電商平臺于一體,建成之后必將成為園區對外展示的又一張亮麗名片。
作為專業園區,鹽城市紡織染整產業園深知一定要明晰產業定位,以專業化、特色化為發展方向。該區牽住引領綠色發展的“牛鼻子”,明確了打造全市紡織行業中重要的、唯一的、專業的特色產業園區的思路。工業區前期聘請中國紡織規劃建設設計院編制總體規劃,后期又聘請華東大學對園區產業規劃進行修編提升,一幅綠色發展的“施工圖”完美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園區遠期規劃面積23.3平方公里,近期規劃面積11.3平方公里,規劃為“染整核心區、高端織造區、服裝家紡區、科技研發區、倉儲物流區、配套服務區”六大區域。
浙江海寧經編產業園區:舞動產業升級主旋律
頒獎詞:海寧以經編工業核心區為基礎,打好經編先進制造業疊加生產性服務業、馬橋經編區域名牌疊加全國經編知名品牌示范區的組合拳,抓產業提升和產業延伸,全力打造“經編小鎮”和“智慧金融小鎮”。
根據當前經濟形勢,海寧經編產業園區積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運行總體較平穩,打好海寧經編產業轉型升級組合拳。今年,作為海寧支柱產業之一的經編產業發展再次實現新的突破。據統計,1~10月,園區實現技工貿收入228.38億元,同比增長6.3%,實現利稅14.81億元,同比增長2.7%。
今年以來,海寧經編產業園區大項目、好項目接踵而來,如上海蘇河匯科技孵化器項目、世界500強中信集團旗下的新加坡聯合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綜合污水處理與循環利用項目、浙江海寧山頂移動互聯網科技產業園項目落戶,海寧市引進首個“眾創空間”項目,園區在2015中國·海寧潮國際博覽會投資說明會上成功簽約中水回用、電子商務產業基金、融資租賃信息平臺和影視眾籌平臺4個項目等。
海寧經編產業園一方面以智慧創意、金融服務、人力資源、工業設計、研發檢測、服務外包、電子商務、企業總部等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另一方面,園區還大力落實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配套改革,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加大“四換三名”力度,引導經編企業新產品研發和技術改造。至今,園區連續10年舉辦面向全國的經編設計大賽,連續6年舉辦覆蓋經編各產業集群的經編交易會,連續多年累計投入2000多萬元創新研發專項資金,引導企業走高端化、差異化發展道路,提升經編產業核心競爭力。
產業大發展、平臺大升級的背后,是經濟轉型升級、園區創新發展思路的愈加清晰。圍繞打造世界經編之都的目標,園區將大力推進工業提升發展、三產創新發展兩大戰略,通過創新驅動、產業集聚、美麗園區的升級,打造園區經濟升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