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第二屆義烏進口商品購物節正式開幕,作為活動的主會場之一,位于篁園服裝市場7、8樓的韓國服裝城也同步推出了以“韓之尚·首爾風”為主題的打折促銷活動。據市場管理人員介紹,市場里這些韓裝都是貨真價實的“舶來品”,出生在被譽為“東亞時尚潮流服飾中心”的韓國東大門服裝城。我們與首爾的時尚腳步,只差了36個小時。
潮流風尚:每家服裝店都有自己的設計師
2015年12月29日晚10點,國內忙碌了一天的人們都在準備進入夢鄉,韓國東大門批發市場里還是燈火輝煌,亞洲各地為了時尚而來的批發商們開始了一晚的繁忙。在一家服裝店里,設計師們正聚精會神地埋頭畫圖,他們三三兩兩聚集在一起,不時就某一處細節停下筆探討。兩個多小時過去,凌晨一兩點,草圖出爐,修改過后,大致的版樣就算敲定。然后到布料間去選料、裁剪、縫紉,制作成樣衣。
一晃四五個小時過去,東方開始發白,做好的樣衣由模特穿在身上360°展示,設計師們圍成一圈,看看版型是否需要修改,有沒有細節處需要調整。再經過四到五輪的修改,成衣出爐,開始小批量生產。到第二天晚上10點,剛生產好的成衣經過熨燙、定型,擺上了貨架,供批發商們挑選。選中的由航空公司打包寄出,在凌晨的夜色里抵達義烏。經過經銷商的連夜收貨、分揀,一早擺上貨架,還帶著設計師的余溫。
“說是批發市場,更像我們這邊的百貨商品,每家店的裝飾風格都自成一體,與服裝風格相配,凸顯自家品牌不同的個性時尚。”每月去韓國1~2趟的“seven”韓裝服飾店主周松強說。更難能可貴的是每家店還都有自己的服裝設計師,基本隔幾天就會有新款推出,而高頻率的推陳出新是韓國服飾長期走在東亞潮流前列的保證。由于源頭直采、全程空運,這些新鮮貨到義烏市場的時間只比韓國本土晚36個小時,真正算得上與潮流同步。
此外,去年6月份中韓自貿協議簽訂后,關稅減讓政策讓韓國服裝進口貿易的成本大大降低了,也便于經營戶們讓利給消費者。
明星店鋪:與衣結緣,各有各的精彩
說起韓流,首先要數韓劇,市場經營戶里就有不少韓劇的死忠粉。經營FOUR'S STYLE的80后姑娘朱芳黎就是因喜愛韓劇,進而喜歡上了韓國的風土人情,愛上了韓劇女明星的服飾穿戴風格,從而走上了韓國進口女裝的經營之路。
“韓劇就是最好的老師,通過收看當下最熱門的韓劇就大致看出當季韓裝的流行趨勢,在赴韓采購服裝時就能心中有數,有的放矢。”朱芳黎說,自己平時給顧客的一些搭配意見也一定程度上參考了韓劇中明星的穿戴。在她的店里,能了解到最新、最全的韓裝資訊。
在韓國服裝城,還有個“搭配大師”,叫樸燦雄。吧臺式樣的收銀臺,錯落有致的貨架,循環播放的韓國影音,他經營的“THEFLUX”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店里的衣服以簡約時尚為主,主要面向20~35歲之間的職場女性。樸燦雄說,自己售賣的并非是服裝,而是自己對時尚服飾的選擇方式和對流行風格的搭配理念。靠著“免費為客戶提供服飾搭配”、“質量問題終身退換”這兩個法寶,他的店在圈內外“圈粉”無數。
不要以為只有潮流服飾才是韓裝,韓裝里也有運動風。今年47歲姜明財在韓國服裝城里經營著一家名為“Mountia”的戶外運動服飾店。本身就是戶外運動“發燒友”的他,專賣運動服飾,也算一當兩便。“說是戶外服,并不只是登山或是戶外運動時才好穿,設計上引入了時尚元素,日常上班、逛街、釣魚都好穿。防風、防水、耐磨,還速干、不粘身,穿起來很舒適。”姜明財說,當時也是看中了這塊市場空白,才一舉拿下了品牌的中國區代理權。
除此以外,只有黑、白兩色的“sea-son”、姐妹檔的“大長今”和“江南派”,都是市場里靚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