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踵而來的服裝質量不合格事件
質量事件月月有,這月似更多。稍加留意就會發現,近日關于服裝質量不合格的報道似乎格外多,從兒童服裝到成人服裝,從毛衫到戶外服裝,其中不乏大牌,質量問題從甲醛含量超標到纖維含量不合格都有。
大牌也任性,9月24日,武漢市工商局公布了二季度對武漢市部分大型商場和超市銷售的服裝商品的抽驗結果,寶姿、Felix Buhler、OREE、華斯度、V.E.DELURE、牧森馬、豪詩曼等18個標稱品牌服裝共20個批次不合格。無獨有偶,10月19日吉林省發布的流通領域戶外服裝質量抽查結果中,圣弗萊、牧高笛、李寧、喬丹等大品牌公有27批次服裝不合格,不合格率高達60%。
嬰幼兒服裝仍是重災區。近日,陜西省質監局公布的全身范圍內二季度生產及經銷的服裝產品抽查結果現實,西安、寶雞、咸陽等地19家經銷企業的40批次兒童及嬰幼兒服裝產品中,有部分服裝甲醛含量、色牢度、pH值等不合格。而河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公布的二季度監督抽查報告顯示,安陽、商丘2個直轄市25家企業生產的25個批次嬰幼兒服裝產品中,有9個批次質量不合格,同樣涉及甲醛含量、纖維含量、色牢度、pH值等問題。
進口服裝不合格率增長近五成。一組來自廣州檢驗檢疫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廣州共檢驗監管進口服裝1741批次,貨值2484萬美元,與去年同比分別增長123%和92.7%,檢出不合格批次34批,與去年同比增長47.8%。不合格產品涉及長褲、襯衫、針織外衣等,不合格項目主要是中文標簽纖維成分與檢測結果不符。
網銷產品不合格率高。事實證明,對網銷產品質量的擔心從來都不是無中生有或者是杞人憂天,近日,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了天貓、京東等10家知名電商平添抽檢不合格產品及企業名單,結果顯示,網絡銷售的服裝等產品抽查合格率僅為71%,凡客誠品、七匹狼等知名品牌均有產品被檢出不合格。
當然,上述事件只是我國服裝質量問題的冰山一角,如果細細挖掘,一定還會有更多不可思議的服裝質量事件浮出水面。例如,僅僅武漢市工商局,接連公布的兩份服裝質量抽查結果中,涉及生產不合格服裝的廠家就有不下于三十家,這些服裝企業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樣子?生產不合格產品屬于偶然還是常態?我們不妨對部分廠家進行深度挖掘。
記者有問題,企業無答案?
記者隨機將武漢市二、三季度的抽查結果作為對象,選取其中部分企業進行后期采訪調查,試圖從中尋找出國內服裝質量屢查不減的部分深層次原因,也試圖通過商家對記者的回應給蒙受質量之殤的消費者一個解釋。
10月19日,記者開始在網上搜尋部分服裝企業的聯系方式和公司信息,展開了此次調查采訪服企之路。
抽查結果顯示,上海都彭帝苑服飾有限公司生產的商標為“帝苑”的羊毛衫纖維含量與實際嚴重不符,其商品明示為含棉90%,絲光10%,而實際上,該商品成分為95.9%的聚酯纖維和4.1%的氨綸。產品標識與實際差別如此之大,已經不是一般的纖維含量不合格,而是有假冒產品的嫌疑。為此,當天上午,記者撥打了該公司官網公布的電話座機,試圖尋找其公司“負責人”李賢君,然而可惜的是,該電話號碼為空號。記者通過其他途徑也未能找到該公司其它聯系方式,采訪因此被迫中止。
與上述情況類似的還有東莞綠野服飾有限公司,該公司生產的品牌為“穿越”的情侶女短T恤使用說明與國家相關標準不符。同日上午,記者查找到該公司聯系人呂先生的聯系電話,然而經過多次嘗試,該電話始終無人接聽。當然,記者采訪上海圖都服飾發展有限公司的經歷和結果也跟該公司如出一撤。
此次抽查中,該公司生產的品牌為“圖都”的服裝有三個批次質量不合格,其中兩個批次的褲子存在纖維含量和色牢度的問題,一個批次的T恤產品標識不符合國家標準,記者撥打該公司官網公布的聯系電話,結果顯示該號碼不存在。由于查詢到該公司在武漢還有分公司,于是記者繼續查找該公司在武漢分公司的聯系方式,遺憾的是,記者并沒有找到該公司武漢分公司的聯系方式,采訪也因此告一段落。
好在這次調查也并非一無所獲,仍然有兩家服裝企業給了記者一些回應。東莞市虎門興宏豐服裝廠廠長郭建春接受了記者采訪,該服裝廠生產的一批次品牌為“戰地精英”的男裝圓領短袖被查出使用說明不合格。
10月19日下午,記者聯系到郭建春,詢問該批次服裝出現質量不合格問題的原因。郭建春表示,是公司疏忽了對原料供應商的監控。
記者:不合格產品目前是什么狀態?
郭建春: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公司已經通知武漢當地專賣店,對沒有銷售出去的產品全部下架整改。由于是標識的問題,目前這批次產品已經全部更換標識,并送到當地之權威檢測中心進行復檢,復檢報告顯示合格后將重新上市小時。
記者:那已經賣出去的產品呢?沒有召回嗎?
郭建春:已經銷售出去的產品,如果給消費者造成了損失,相關門店則會按需給消費者相應賠償。
另外,郭建春還表示,我們品牌走的是專賣店路線,很注重品牌影響力,今后一定會加強對原料供應商的監控,對沒有書面檢查報告的供應商,公司絕對不會再采用此原料。對于此事件,我們公司的處理方式很有誠意,希望得到消費者的諒解。
同樣較為重視此次事件,并對記者采訪較有耐心的當屬東陽市秋之歌服飾有限公司,抽查結果顯示,該公司有兩批次產品不合格,其中一批次纖維含量與產品標識不符,另一批次的耐濕摩擦色牢度不合格。
經過幾次嘗試,記者撥通了該公司“負責人”的手機號碼,“不合格產品是有人冒充‘秋之歌’品牌偽造的,并非是公司自己的產品。”該“負責人”告訴記者。
該“負責人”述說的事件緣由大致如下,當自己接到武漢市工商局的通知后,第一時間查證此事,發現是有一個全幾年就被公司除名的代理商找代工企業偽造公司產品,再貼上“秋之歌”的標簽進行銷售。
該“負責人”說:“件發生后,我派人將公司整套商標拿給武漢市工商局對比驗證,結果已經查證那個人是造假。而且,我們公司從來不生產羽絨服,這個造假人賣的確實羽絨服。”
“目前,該造假人已經受到了相關部門的處罰。我們也會在這方面多家留意。”
與上述兩家公司的誠意相比,深圳市金盾服裝有限公司面對采訪的態度似乎有點粗魯,采訪過程也較為曲折。
該公司生產的品牌為“金盾”的產品共有3批次分別存在色牢度、纖維含量不合格的問題。10月19日,記者首先撥打了該公司官網公布的聯系電話,一女士接聽電話后說記者打錯了,并告訴記者又很多人撥打該電話找這個公司,但確實是打錯了。
于是,記者又多番尋找,最終找到該公司另一個聯系電話,幾次撥打后,前臺小姐接聽了電話。記者自報身份和采訪內容,要求前臺小姐幫忙轉接,該前臺小姐先是告訴記者“負責人”不在。
記者再三追問下,前臺小姐給了記者該公司一名姓王的經理的電話。記者隨后撥打了王經理的電話,說明身份和采訪內容之后,王經理表示自己對此事一無所知。
“我們公司很大,有些具體事情會交給武漢的分公司直接處理,去年也有過類似事件,都是武漢那邊處理的,你問問武漢那邊吧。”王經理說。
記者詢問武漢分公司的聯系方式,王經理讓記者打電話給公司客服詢問。
于是,記者再次撥打電話給公司前臺客服,大致講述了采訪王經理的經過后,該客服又將記者的電話轉接給了該公司另一位姓韓的總經理。
記者詢問韓總有關此次服裝質量事件的處理情況。
韓總則詢問:“這事關你們媒體什么事?”
記者:“我們有責任代表消費者監督不合格產品的流向。”
韓總:“可我們沒義務回答你們的問題。”
記者:“你是拒絕采訪嗎?”
韓總冷冷地說了聲“是”,然后直接掛了電話,此次采訪也因此結束。
說,或者不說:消費者心中都有數
如今,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視程度已非比從前。從生產不合格產品的廠家面對媒體的態度,消費者已經能夠鮮明感受到其對待問題產品的態度,聽之仍之或是嚴厲處罰?看似是小問題,卻反映了這個企業最真實的面目,即唯利是圖還是重視品牌長遠利益?
試想,一個能夠積極面對并及時處理問題產品的企業,至少對自己的消費者有起碼的尊重;而一個一出問題就逃避或者忽視消費者的企業,我們怎能奢望它生產的產品是安全的?產品是企業的名片,消費者是這張名片價值的鑒定者,企業生產的每一件產品都有可能為這張名片加分,也同樣能夠為它減分,產品是好是壞,人人心中都有答案,但愿少一些自作聰明而漠視消費者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