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中國服裝行業獲得了穩步較快發展,譜寫了產業發展的新篇章,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產業轉型方興未艾。在2016年——“十三五”開局之年,中國服裝業該如何總結歸納過去五年來之不易的成績?“十三五”時期行業的發展方向、實施路徑和發展重點,又該如何找尋和落實?
在接受記者的專訪時,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助理、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大鵬提出,中國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在于創新能力的提升,未來應從科技進步、產業鏈上下游集成創新、產業集群升級發展三方面形成點、線、面式的發展格局,并發出號召“打造中國服裝行業新文化,尋找服裝強國建設的根本動力”。
攻堅克難“十二五”,行業愈戰愈勇
談及中國服裝業在過去五年所取得的成績,陳大鵬不禁感慨:“過去的五年,是中國服裝業提升最快的五年,面對復雜變化的國內外形勢,行業愈戰愈勇。”
服裝業是創造美好時尚生活的基礎性消費品產業和民生產業,也是集中體現人類文化創意、技術進步和時代變遷的創新型產業。值得一提的是,五年間,本土服裝零售市場上涌現出一批優質的自主品牌,行業企業積極從時尚美學、服用功能、生態環保、自然健康等方面滿足消費新需求,不斷拉近與國際知名品牌之間的差距,特別是在設計、創意和文化等方面取得的進步有目共睹。
陳大鵬強調說,這些品牌的誕生并非偶然,企業家精神在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無法脫離本土服裝產業的發展而建筑起品牌王國。“中國服裝業整個產業生態的土壤,產業養分滋養、培育出了這樣一批品牌。優質品牌的誕生,實際上是整個行業水漲船高的必然結果。”
運行數據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從2010年到2014年中國服裝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16.87%。出口金額的全球比重從2010年的36.84%提高到2013年的40.81%,出口單價提高了29.61%。規上企業利潤總額分別增長35.81%、33.18%、10.16%、9.83%、10.55%。
面對復雜變化的國內外形勢,中國服裝業不僅產業持續增長,更在產業素質提升、品牌優勢增強等內涵式發展方面取得進步,呈現出六大特點:一是產業結構加速調整,協同效應日益明顯。二是產品創新能力加強,市場結構得到改善;三是高新技術廣泛應用,生產效率有效提升;四是品牌群體優勢顯現,品牌貢獻率大幅提高;五是商業模式不斷創新,市場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六是跨國運營實現新突破,國際化水平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