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而言,習近平的中東三國之行切實促進了中國與三國間的國家關系,使之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習近平主席與沙特國王薩勒曼見證了關于共建“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的諒解備忘錄和產能合作文件,以及能源、通信、航空航天等其它合作文件的簽署。兩國還發布聯合聲明,決定將中沙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為加強2014年提出的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中埃于1月21日簽署了21項合作文件和一份共建“一帶一路”的五年計劃。
習近平主席還為中國提出的跨歐亞大陸倡議形成主動權注入了新動力,而伊朗地處中心位置,局勢相對穩定,有望成為中東地區的橋頭堡。
在解除了對伊朗的制裁的情況下,伊朗渴望獲得到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因此,習近平主席訪問的主要突破點在兩國貿易、人文交流及能源合作上。尤其是中國提供的基礎建設援助將促使中伊兩國在未來幾年內形成更緊密的聯系。
此次訪問最大的亮點在于中方正采取切實行動推進“絲綢之路經濟事”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實施,促進與中東地區更好的互聯互通。
中國將向中東地區提供550億美元資金,包括設立150億美元的中東工業化專項貸款,100億美元商業性貸款,用于支持開展產能合作,100億美元優惠貸款,以及與阿聯酋和卡塔爾共同設立的200億美元共同投資基金,主要用于中東傳統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高端制造業等行業的投資。
除了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二期即將啟動,中國還計劃參與埃及的其它主要基礎建設項目,其中包括“蘇伊士運河走廊”及新行政首都的建設。
更重要的是,從習近平1月21日在開羅的阿拉伯聯盟總部的演講來看,中國有望在中東爭端中扮演更有建設性的角色,以促進和平談話,而不是“在中東尋找代理人或尋求任何勢力范圍”。
數十年來,中方一貫采取不干涉他國內政的政策。作為中東和平進程的忠實擁護者,中國向巴基斯坦提供5000萬人民幣改善當地人民生活水平,再向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利比亞、也門人民提供2.3億人民幣人道主義援助。
這一態度并非一些西方媒體猜測的中國選擇“站隊”,中國與中東關系深化是雙方在無政治附加條件下共同合作的結果。正如習近平在1月21日的演講中所說,對話和發展是恢復中東地區和平與穩定的關鍵因素。這也是中國試圖維持與中東地區友好關系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