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令服裝業分外糾結的年代,陣痛大于歡樂,但是希望卻大于隱憂。
2016年的服裝市場,已經在風雨交加、冰霜相逼的經濟環境里捱過了四分之三的時間,表現平平的層面下,是業界波瀾洶涌的憂慮。
2016年1-6月,國內專業機構重點監測的42家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總成交額達到4303.86億元,同比增長6.16%,同比增速高出2016年1-3月1.88個百分點,高出2015年1-6月1.87個百分點,低于同期全國紡織工業增加值增速0.34個百分點。
其中,22家市場成交額同比上漲,上漲市場總成交額達到3780.91億元,平均增幅為8.06%;20家市場成交額同比下降,下降市場總成交額達到522.95億元,平均降幅為5.80%。
從流通層級來看,42家重點監測的專業市場中包括24家產地型專業市場、18家銷地型專業市場。2016年1-6月,產地型市場成交額達到3790.45億元,同比增長7.39%;銷地型市場成交額為513.41億元,同比下降2.08%。
以上檢測結果和數據,2106年服裝市場給人的感覺是四個字:增長乏力。
一個經濟年度,至今時間已經過去四分之三,這個行業的表現看來注定不再會有大戲上演。未來的2017年,既然已經有了這種鋪墊,想要重新搭臺唱一出繁榮的戲,同樣并不樂觀。
因為服裝行業明顯已經到了一個彷徨焦慮的十字路口,需要質變型的突破,期待快速的綜合轉型。然而在這個科技、文化、經濟全方位面臨復雜轉型的時代,一個產業期待的安全轉型,顯然不么輕松。
當前的服裝市場,困境與機會并存,癢與痛同在。發現并解決尖銳的問題,客觀冷靜面對目前的行業現狀,尋找突破,走出困境,需要我們具備睿智的眼光、戰略的思考、傳統的突破、理念的升級。
梳理一下長期以來服裝行業的積弊積痛,你會發現,今天的局面絕不是“陣痛”。
1、理念陳舊,轉型艱難。
面對目前服裝行業的處境,很多人一定會不假思索的說服裝行業的寒冬期來了,這是經濟大環境、經濟大環境、互聯網商業沖擊造成的。
但是,我要說的是,行業轉型、企業轉型、商業模式轉型、市場營銷體系轉型,莫過于思想轉型、理念轉型最迫切!我們的很多企業家和管理者,在全球商業模式集體轉型大背景下,在互聯網經濟和互聯網文化的時代背景下,企業謀求發展,仍舊沒能突破傳統思維桎梏與經驗軌跡。
機會主義和功利主義是很多中國企業的“基因”,這種“基因”不改變,轉型很難。
推進轉型升級,首先企業家和管理者的頭腦應該實現轉型升級,以現代化企業建設為明確主線、以品牌價值塑造為目標,以綠色生態人文為現實路徑,以信息化數據化建設為重要手段,樹立企業家和企業、品牌的社會責任意識,提高產品研發的市場導向能力,產品營銷和市場營銷的時代感、專業性,全面提升技術、產品和管理服務的水平。
2、草莽經歷,轉型無計
服裝行業遭遇今天的困境,固然有經濟環境和時代變革的原因,但是說句“冒天下大之不韙”的話,也是自己“作的”。
回想改革開放之初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整個社會還沒有走出“物質貧乏”時代,那是,連原始的產能都十分低下。幾乎所有的行業、所有產品都處于賣方市場,尤以食品、家居、服裝等快消品行業為代表。很多城市,莫名其妙出現“搶購風”。服裝業就是當初最大的“受益者”,所以時光過去了二三十年,仍舊沒走出“過去的輝煌”。
在南方一帶,服裝廠和服裝作坊快速興起,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應運而生,在物質匱乏時代,在沒有經驗的消費者面前,對于幾乎所有的服裝產品來說,“質量”似乎是個陌生的名詞,花色款式決定了一切。生產加工者隨便給它起個名字就有了代號,那些讀不懂、拼不到一塊的洋文漢音“商標”名稱更是遍地泛濫,連仿冒都省了。那時,市場饑餓,文化貧瘠的商業環境,蘿卜快了不洗泥,出鍋就上盤子。假冒偽劣大行其道,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尚未與世界接軌,服裝行業好似法外之地;由于標準缺失,監管部門職責不清,不具備這方面執法行政的專業性、經驗性,所以這個市場一直濫了幾十年。
因而,一旦面臨行業轉型,那種無奈和束手無策就不足為奇了。
試想,幾十年來,如果不是快時尚的興起,如果不是大陸刮起“韓流風暴”,扳起指頭數一數,你能找到幾個叫得響的國產服裝的民族品牌?
3、質量一般,創新乏力
上半年全國重點大型零售企業服裝類商品零售額283.5億元,同比增長23.9%,約占整個零售額的20%,各類服裝銷量14201萬件,同比增長22.9%。衣著類商品價格指數持續下跌。
這里有兩個現象值得玩味:
(1)、在整個服裝銷售市場低迷的普遍情況下,零售企業服裝類商品零售額的增長速度超過同期整體銷售、零售額的增長速度,有點逆勢增長的味道;
(2)、整體服裝銷售市場服裝衣著類商品價格指數持續下跌。廠家和商場門店頻繁靠打折、促銷“打雞血”。
這種情況說明,在內地,首先是服裝行業缺乏有價值的品牌,其次,就是互相抄襲,缺乏創新。另外,質量平平,每一類型的服裝,只有極少品牌才能博得消費者信任。
當狂熱的奢侈品服裝消費在大陸突然降溫,快時尚服裝乘勢而為,大展旗鼓。但是短短兩年,快時尚的步伐也蹣跚起來,個中緣由是什么?——品牌,品質的缺位。
所有的營銷模式、市場作秀都無法抵御品質缺位最終帶來的頹勢。
服裝品牌如何撬動市場?品質和創新首當其沖。快時尚領域的設計師品牌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嘗試。
以連卡佛為例,目前,連卡佛內共有中國設計師品牌30個,包括時裝、配飾及家居品類。到2016年年底這個數字應該會接近50個。其中的MsMIN是中國獨立服裝設計師在2010年所創立的高級時裝品牌。一直秉持著“簡約中顯豐富,浪漫中帶剛毅,經典中求摩登”的設計理念。
KM,發展勢頭迅猛的設計師快時尚品牌,獨具匠心,把文化、品位這些元素融入產品,成為KM這個快時尚品牌的“識別元素”,成為快時尚領域的異步者、創新者。
對于KM來說,最有效的做法是這個品牌對時尚和品質的平衡把握。KM對文化元素的融入,深得新年輕族群追崇,價格平民化而品質大幅提升,成為快時尚界的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