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維艱 這個詞大家都明白,但在數據下,它顯得更加的殘酷。
據老虎財經的不完全統計,在一年里,拿到A輪投資的企業高達846家。但卻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走到了B輪。。。。
創業者們每天面臨著各種挑戰,那些已經經過長時間發展和積累的互聯網巨頭,也是如此。很多互聯網界的大佬曾公開表示,其實他們每天也很焦慮。
大佬們的焦慮:
有時候,消滅你,與你無關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如果不能主動進入時代洪流,公司就會很被動。
日前,馬化騰接受哈佛商業周刊的記者采訪時,曾表示:“我是工程師出身,特別專注于技術,騰訊也是技術驅動的企業。
我們時刻保持警醒,并在全球范圍內追蹤最前沿的技術,因為每時每刻都有新技術出現。
但技術并非終極追求。從第一個產品QQ,到現在騰訊平臺上大量的產品,用戶需求和用戶體驗一直是騰訊的重中之重,但用戶需求和喜好瞬息萬變,95后、00后人群的需求是什么?我們每天都在研究。
如果不能主動進入時代洪流,公司就會很被動。如何及時、準確地把握用戶需求并融入技術創新,是我們的工作,也是騰訊最重要的挑戰。 ”
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如果我自己顛覆不了自己,我請別人來顛覆。
互聯網時代使我們看到,企業淘汰和更替非常殘酷、非常快。最使大家感到震驚的是,柯達是美國文化的象征,有130多年歷史,說倒就倒。
所以,互聯網加快了洗牌的速度。不管你的企業過去多么完善、成功,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可能都不堪一擊。
移動互聯網對社會整個的顛覆是必然的,但是它有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給了人們調整、嘗試、甚至顛覆自己的機會。
如果我自己顛覆不了自己,我請別人來顛覆 。
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消滅你,與你無關
曾經,俞敏洪在與新浪財經對話時表示:
移動互聯網發展對每一個企業都提出了重大的挑戰,一夜之間,你有可能就被別人超越、占領、推翻了,這種情況都有可能。
我們會經歷經常性的生生死死,而不是說你不想死你就死不了。而這個生生死死跟在座的企業家的能力已經沒有關系了。
我不認為我是沒有能力的人,也不認為各位是沒有能力的人,現在一個行業的升級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基因。諾基亞不可能有蘋果的基因,所以諾基亞必然失敗。國美再努力也不可能防止京東商城,新華書店再努力也不可能防止亞馬遜對它的沖擊和顛覆,這是很難做到的事情。
失敗,不是因為你做出了錯誤的商業決策。今天,不管你做出多么正確的商業政策,都有可能死掉。
因為你計劃的基因不在原來成功的基因里 ,更換基因這個坎過不去,基本上就要死。
歷史,就是這樣的無情和殘酷,很多時候,你的沒落和衰亡并不是由于你的無能和懶惰,而僅僅是因為你不在歷史的趨勢里。
面對危機
馬化騰:人要清醒,外面掌聲最響的時候,往往是最危險的。
騰訊的成功要歸功于集體的戰略智慧、執行力以及自發的危機感。一個人無法預知和操控時代,要懂得分工協作,依靠集體智慧,設定各自的分工和管理權限,群策群力,果斷執行。
想領導、管理一家公司,永遠不只是錢或資源夠不夠的問題,關鍵的還是團隊精神。尤其是將帥相當重要,將帥無能,累死三軍。傳統行業會有資金密集型扭轉的機會,但移動互聯網基本不太可能,這個市場不是拼錢、拼流量,更多是拼團隊、拼使命感和拼危機感。一切取決于你能不能做出精品,是不是Be the Best?
資源只是加法,產品力才是王道。10個都弱不如1個很強。否則一堆做不起來的產品,只能減分、分散精力。行動要專注,做不好就要砍掉,關停并轉。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行業里,必須主動求變,才能站在行業趨勢前沿,洞察用戶需求,專注創新研發。不能有任何僥幸心理,或者不去思考危機。
每一個身處互聯網行業的人都會有巨大的危機感——這里產品和用戶需求變化之快,對研發技術能力的依賴之深,都是史無前例的。
IT行業的變化異常殘酷,千億級(人民幣)公司沒落是很常見的事情,甚至到了千億沒落的概率可能更高。包袱越重沒落越快。人要清醒,外面掌聲最響的時候,往往是最危險的。轉型要快,要堅決,要反對和避免惡性競爭。
這里沒有僥幸,沒有永遠的第一,甚至什么都沒做錯,只是用戶沒興趣了,都會很快被淘汰,這是互聯網行業的殘酷
任正非:互聯網時代,容易的是技術進步,難的是管理變革
互聯網時代,容易的是技術進步,難的是管理變革,因此要扎扎實實建設好一個科學管理的大平臺。
任正非回憶稱:2002年華為快崩潰的時候,我們的主題還是抓管理,外界都嘲笑我們。 但要想在競爭中保持活力,就要在管理上改進。
去除不必要的重復勞動,在監控有效的情況下,縮短流程,減少審批環節
嚴格地確定流程責任制,充分調動中下層承擔責任,在職權范圍內正確及時決策;
把不能承擔責任、不敢承擔責任的干部,調整到操作崗位上去
把明哲保身或技能不足的干部從管理崗位上換下來
要去除論資排輩,把責任心、能力、品德以及人際溝通能力、團隊組織協調能力等作為選拔干部的導向。
戰勝對手的關鍵因素不是技術、資金、人才,而是管理和服務
要逐步擺脫對資金的依賴、對技術的依賴、對人才的依賴,使企業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建立起比較合理的管理機制。
只有擺脫三個依賴,才能科學決策。
不要把公司的希望寄托在一個人身上,謹記:企業的生命不是企業家的生命
華為從不把公司的希望寄托在任何一個人身上,包括任正非。
他說:千萬不要以為企業的生命就是企業家的生命。 一個企業的魂如果是企業家,這個企業就是最悲慘、最沒有希望、最不可靠的企業。
為什么呢?說不定明天他坐飛機回來就掉下來了,你怎么知道不會掉下來?因此一定不要盲目的把企業生命寄托在一個企業家身上。
管理的最高境界——“無為而治”
任正非曾說:為什么成功的外國公司的大老板成天打高爾夫球,而我們的高層領導疲憊不堪?就是因為我們還未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無為而無不為”即,管理控制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控制也能達到目標。好像我們什么都沒做,公司怎么就前進了?
一個企業的內、外發展規律是否真正認識清楚,管理是否可以做到無為而治,這是需要公司一代又一代的優秀員工不斷探索的問題。只要足夠努力,就一定可以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完整的管理體系,是華為留給后人最好的財富
一個員工,總有離開這個公司的時候,即使不離開公司,也會有一天離開世界。人是有生命的,但機制沒有。因此,任正非 說:
我們留給公司的財富只有兩樣:一是管理架構、流程與IT支撐的管理體系,二是對人的管理和激勵機制。
而這個沒有生命的管理體系,也是華為公司最寶貴的東西。要維持管理體系能有活力地持續運行,保持有動能,就必須保持公司盈利,逼大家不能搞低質量、低價格的經營。但是,也不能強調大幅度的激進改進,提出莫名其妙的口號。
柳傳志:公司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戰略、帶隊伍
建班子: 要保證公司有一個堅強的意志統一的領導核心。 (領悟到這一點,才可以更好的選擇創業合伙人)
定戰略: 要有指導思想地建立遠、中、近的戰略目標,并制定可操作的戰術步驟,分步執行。 (領悟到這一點,才可以在創業初期就牢牢把握公司的發展方向,以防走偏)
帶隊伍: 要通過規章制度、企業文化、激勵方式等最有效地方法去調動員工積極性,但要保證戰略的實施。 (領悟到這一點,才可以避免創業公司在前期忙不擴張、員工工資過高,而后期資金鏈不足等問題)
劉強東:團隊,人確實永遠是最重要的
1、團隊,人確實永遠是最重要的 ,對于任何一家企業,團隊都是最重要的。中國很多企業經常會說,我這個企業困難是市場不好,消費轉型等等,其實核心還是團隊沒跟上。
2、不管做產品還是做服務,做硬件還是做軟件,是在互聯網還是傳統行業, 最核心比拼的是你的用戶體驗。 經濟發展了幾百年,全世界任何一家公司成功的原因,都是因為提供了更好的用戶體驗。
3、成本控制的基礎,任何一種商業模式,如果不能夠把這個行業的成本降低,最后都是有問題的。
4、效率太低是硬傷,看一家零售公司最核心的效率就是庫存周轉天數。
5、你不管做什么創業,不管干什么,你一定要回歸商業模式本身。如果 你的商業模式有問題,短時間可能很好,出問題只會更快,因為很顯然已經違背了常理。
掌握了這三點,你就掌握了商業世界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在自己的專欄里曾提出,商業世界是由三個東西所構成的:
第一,趨勢。 你有沒有站在那個趨勢上,你有沒有站在那個風口;
第二,工具。 你有沒有掌握最最先進的當代的技術工具;
第三,政策。 你了不了解中國政府是怎么想的?總理是怎么想的,省長是怎么想的?我們的經濟專家是怎么想的?
趨勢
趨勢,就好像我們站在長江邊上一樣,叫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我們所從事的每一個行業、每一份職業,如果你在一個順應世界和產業趨勢的潮流中,你會順流而上,勢如破竹。如果你是逆潮流、逆趨勢,你就會非常辛苦。
比如說,20年前,你在中國做家電行業,那就是一個趨勢,因為中國剛剛處在一個家電消費爆發期的時候。如果10年前你進入房地產行業,那也是一個趨勢,因為當時中國進入到一個城市化改造的新時代。
但是,今天你如果再進入到家電行業、房地產行業,你可能就會死得很難看。
工具
我認為,人類物質文明的進步,是從一萬多年前的鉆木取火開始的,到今天我們看到的所謂的互聯網變革、硬件革命等,每一次的迭代都是一個又一個的工具所帶來的。
一百多年前,歐洲最大的城市是倫敦。城里有30多萬人,有10多萬輛馬車,圍繞著馬車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產業,比如做馬鞍的,制造馬車的,甚至連路也叫做馬路。
后來當汽車出現后,所有跟馬車相關的產業全部都瓦解掉了,在馬車領域里那些最聰明的人就成為那個時代最最沒落的人。
工具革命,是一個產業到另外一個產業,一個時代到另外一個時代最重要的跳板。 今天,說一個人有沒有跟上時代,是不是本時代的人,關鍵就看你有沒有學會運用那些工具,如果你沒有,那你就是一個被工具淘汰的人。
政策
當今世界,最有能力的那個人叫做上帝,第二就是我們的政府。
政府掌握了很多政策,中國的經濟會不會好?一定會好的,因為政府有一個政策工具箱,工具箱里還有很多政策沒有拿出來。
中國的一些行業,比如股票市場的波動,過去幾年房地產市場的波動,中國能源產業的變革等等,都跟國家在某一時刻推行的某一個政策有非常大的關系。
趨勢、工具、政策,就是中國所有商業從業者頭上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