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是一把雙刃劍,善舞者劍動四方,刺定乾坤。而手怯者恐已傷筋動骨。庫存也是一匹烈馬,善騎者沖鋒陷陣,馳騁沙場。而足軟者難免會跌下馬來,說不定還會被踢個鼻青臉腫。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庫存的形成也是如此。在企業運營的每個環節,稍有不暢就能引的庫存光顧。自從從事商品管理以來,我和庫存這個對手的纏斗從未休止過。細想一下,庫存形成,基本是由以下因素形成的。
一,研發階段
產品無定位,定位不清晰或定位與市場脫節:而導致銷售不佳,而形成庫存。
產品同質化:市場競爭力低,無法切割市場份額,而導致產品滯銷。
二,計劃階段
拓展計劃未實現:開店的數量未達標,為這些店鋪所訂的貨品則形成庫存。
銷售計劃過高:訂貨時,單店銷售業績預測或計劃過高。關于銷售計劃,目前存在“銷存比”和“存銷比”之爭,有的朋友主張以“銷”定“存”,有的則強調以“存”定“銷”。我個人的觀點是:如果影響團隊夠強,上賣場有野戰兵上戰場的悍氣, 也具備擺什么貨就賣什么貨的推銷技能,這種情況下我支持以“銷”定“存”。
三,生產階段
產品成本高:較高的成本,及追求不實際的空間利潤,而使得銷售價格超出目標客群的承受能力,從而使產品少人問津。
交期的延誤:生產的某個環節出了紕漏,延誤了交貨期,導致產品一上市就面臨打折清貨的命運。
質量問題:特別是影響穿著的質量問題,再便宜的貨品也少人買。
四,上市階段
定價策略失誤:價格帶沒能覆蓋目標客群,走量款和利潤款價位差不合理。
無上市策略:新品分散上市,每個批次系列感不強,組數少,沒有推廣或沒有推廣主題。不能形成視覺沖擊力的產品,則難刺激顧客的購買欲望。
無陳列策略:主推款沒有陳列在視覺黃金點,主推款與陪襯款之間無主題關聯。順便說一句,零售業的陳列,目前分為兩個派系,一個是“唯美派”,一個是“實利派”,“唯美派”追求賣場的整體美感,從而提高品牌形象,而“實利派”則是找出當前需要推廣的 商品,以推動這些產品的銷售為目標制定陳列策略。再順便說一句,我屬于“實利派”的頑固分子。
五,貨控階段
單店銷售結構與庫存結構不相符:單店產品優化組合不到位,喜食辣者,桌上擺滿了潮州菜,而像我這樣疑似前生是食草動物者,偏又勸食大魚大肉。后果可想而知。
產品無二次設計:產品銷售一段時間后,原有的系列及搭配已支零破碎,但沒能將產品做二次整合設計,形成一盤散貨。
暢銷款也能變成庫存:你別笑,是真的。誰都喜歡暢銷款,往往是這個款家家有貨,但家家都斷碼。到了季末退倉時,暢銷款就冒出許多庫存來。
主推款不被市場接受:主推款在銷售初期未達標時,沒及時改進銷售方案或方案有效性不夠。
補貨因素:補貨款判斷失誤或所補貨品交貨遲。
地區互補性不夠:強區沒能幫助弱區消化庫存。
六,其它因素
市場太新:新開辟的地區市場太新,對產品的接受度不夠,尚需培養。
銷售人員觀念:一線人員憑個人喜好來評定貨品的優劣,只顧推銷其心目中的暢銷款,而冷落其眼中的滯銷款。
大型活動未充分利用:如店慶日、重大節日等,未能組織或有效組織促銷活動。
未增加銷售渠道:現有的渠道不能達成銷售目標外,未能及時開拓新渠道。
配送周期過長:滿足不了終端需要,造成人為缺貨。
加盟商退換貨:加盟商產生的退換貨,且未能在銷售季節收回銷售。
季節反常:如暖冬、寒冬等持續時間長的異常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