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國內人口紅利將盡,廉價中國自此告終,而走出國門的中國制造,又接連遭遇各種貿易保護主義,躺著也中槍。
往下看,商業的基本單位不再是公司,而是個人。隨著“自由度”的大幅提升,大繁榮的時代即將到來!
No.1
內憂:廉價“世界工廠”終結
外資離歌:工業品回流美國 消費品飛向東南亞
因為成本上升,中國制造的吸引力正在下降。消費品制造業正在轉向東南亞,而工業品制造業則回流美國。
服裝業紛紛把訂單轉移到東南亞建廠
曾因試衣間啪啪照而香艷全國的全球最大的服裝零售企業之一,優衣庫的母公司迅銷(FastRetailing)集團計劃從低價服裝品牌G.U.開始,向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工廠增加代工訂單。迅銷集團的產品原本約有85%在中國制造,但隨著中國人工成本的繼續上漲,目前決定將中國以外20%~30%的生產比率提高到50%。
無印良品計劃3年后把在中國的合作工廠從229家減少到86家,自中國的采購比率從60%降低一半。
青山商事繼越南、緬甸、柬埔寨之后,今年還將開始在印度尼西亞進行委托生產,東南亞工廠主要承擔縫制工序,所需布料仍從意大利和中國采購。
全球最大貿易采購商利豐的總裁BruceRockowitz在幾個月前表示,中國南部地區工資的上漲可能會迫使消費品的制造商將生產遷出,在未來五年“相當迅速地”轉往成本較低的地區,包括中國西部、印度尼西亞、越南和孟加拉國等。
除轉移委托生產外,一些公司也紛紛在中國以外的地區設立新工廠。TSI控股旗下的東京STYLE投資10億日元,自今年8月開始在越南建設新工廠。女裝品牌Honeys今年秋天也將在緬甸新工廠開始生產。
臺灣鞋業已經基本轉移到東南亞,要回遷難度極大
全球最大運動鞋制造商臺灣寶成集團旗下裕元工業設于東莞高埗鎮的工廠,目前員工已減少幾萬人,而裕元工業在越南、印度尼西亞的生產線則逐年增加中。
電子電器行業,三星、仁寶、富士康紛紛在東南亞和印度設廠
中國最大的雇主富士康集團的老板郭臺銘對外表示,集團決定到2020年,在印度國內興建10至12家生產工廠,并創造至少100萬個就業機會,進入2015年,三星電子將80%的中國產能轉移到越南的計劃正加快實施。
世界最大代工企業之一,與富士康、廣達電腦齊名的金仁寶集團也正在有計劃地撤離中國。
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
“十年前,我們有七成會員企業的產品以出口為主,三成企業面向中國市場。”20年前,華南美國商會會長哈利就來到中國。他的華南美國商會,代表了1800多家在華南投資的美國企業。他說,“但現在,這個比例恰好反過來了。”
廉價中國的終結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引擎,它產出的電視,智能手機、鋼管和其它物件輕松的超過美國的2010年產量。中國現在占全球制造業的五分之一。其工廠產出是如此大,如此廉價,以至于他遏制了許多貿易伙伴的通貨膨脹。但中國廉價的時代可能即將結束。
成本正在飆升,從一直工廠密集的沿海省份開始。土地價格上漲、環境和安全法規和稅收都占了重要一席,但最關鍵的還是是勞動力。
舊的成本集約已經像中山裝一樣過時,下一步將是有趣的:中國必須創新或將慢下來。
No.2
外患:中企躺著也中槍
這些年在美國躺槍的中國企業
中國對美投資年增長幅度,比歐洲、日本,相差甚遠。有實力的中國企業進入美國市場熱情有增無減,但常常步履艱難,遭遇各種“躺著也中槍”的情況,尤其是中資國企:投資虧了,不被國內民眾理解;送錢來了,美國人又看你不順眼。
“槍”打出頭鳥——中國工商銀行
曾經,舊金山中國城的東亞銀行遭遇“全美亞裔聯合會”(NAAC)組織的抗議示威,抗議組織方聲稱美國東亞銀行對少數族裔社區有歧視行為,并把抗議矛頭
直指東亞銀行“新東家”——中國工商銀行
根據法規,美國政府要審查外資對美國敏感資產的投資,政府也有權阻止交易,或要求做出變更。相比較金融產業,能源和通信業被“擊斃”的幾率更高。
事實上看多了躺槍案例,中資企業在對美企業收購并購過程中,上上下下無不高度重視,小心翼翼,甚至有不惜出高價競購等的策略,以示誠意。但結局大多不歡而散,導致“有錢也解決不了的問題”出現。
中國制造被“群毆” 全球40%貿易保護針對中國
其實如果將時間跨度拉長,據英國智庫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的“世界貿易預警”項目監測,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40%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針對中國。
No.3
2015年 中國制造全面陷落?
雖然,2015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出爐,中國上榜公司106家,即將趕超美國!中石化在榜上排名上升至第二位。5家中國內地公司首次上榜,分別是:陜西煤業化工集團、中國光大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保利集團、海航集團。
但是,2015年度全球制造業實力排名榜,你猜中國排第幾名?
第一名:美國
第二名:英國
第三名:日本
第四名:法國
第五名:德國
第六名:芬蘭
第七名:以色列
第八名:瑞典
第九名:意大利
第十名:加拿大
第11到20名分別是:荷蘭、丹麥、瑞士、澳大利亞、挪威、比利時、俄羅斯、新加坡、韓國、臺灣。
不好意思,前20都沒有!
在科技實力的5個級別里,中國的位置在第四級。
第一級:核心,美國。
第二級:發達,英國、德國、法國、日本。
第三級:登堂入室,芬蘭、俄羅斯、意大利、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亞、挪威、韓國、捷克等中等發達國家。
第四級:在大門口,中國、印度、墨西哥、南非等發展中國家。
第五級:落后,其余發展中貧窮國家都在此列。
中國在制造業上要走的路有多長?30年真的不算長。只是在當前的環境和價值取向下,由誰來走完制造業的下一個30年?反正不可能是這5類企業!
中國正在淘汰的5種企業 涉及面80%以上!
中國的社會結構正在被推倒重建,以互聯網+、工業4.0為代表的技術革新,使傳統企業的運作模式已經不再適應嶄新的生產力。所以很多傳統企業步履維艱、日薄西山。這些公司主要包括以下五種:
1、服務型公司
凡是依靠員工的技能服務于客戶,并以此獲取傭金的公司都可以稱為服務公司。比如廣告公司、咨詢公司、設計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代運營公司、出租車公司等等。
我們以廣告公司為例來做個詳細說明。傳統廣告公司之所以必定消失,并不是因為今后不需要做廣告了,而是需要做廣告的人太多了,但是傳統廣告公司遠遠無法滿足這種高增長的需求。
傳統廣告公司提供的服務包括創意、方案、設計、媒介采購等等,雇傭了一批善于做設計、文案、方案的人員,然后依靠創意和價格優勢去接廣告主的訂單,這種商業模式在“后互聯網時代”已經不再成立。
首先,公司的這些人正在被互聯網解脫出來,如果能力足夠好,他們不再需要依托某一個公司,只需要到任務平臺去認領廣告主的任務,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致,自然就會有人同他們協作,然后完客戶的任務。
而且傳統廣告公司迫于運營成本,往往有門檻限制的,假如你只是一個小微企業,你的產品需要做廣告,但是你只能出五萬的費用,那么高大上的廣告公司就會將你拒之門外。但是現在不同了,微信的朋友圈廣告已將從500萬降到了5萬。你不僅可以做一次高大上的朋友圈廣告,而且還實現了按區域、興趣、個性、性別的定制化投放,廣告效果更加精準。
水木然點評:今后的廣告不再只是利依靠創意表達,更多是依賴互聯網技術實現的。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將有各種小而美的產品和企業誕生,這些企業對于廣告的需求更加強烈,他們需要短、平、快,需要見到眼前的收益。
當然,大的企業依然需要這些精細化的服務和投放,比如朋友圈的第一批廣告主就是可口可樂、寶馬等等。
未來的廣告一定是“自助投放”式的,我們只有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就可通過“自助投放”渠道實現自主充值、隨時投放、流量查詢、數據統計、追蹤等全過程。
在以前,我們總在擔心“酒香也怕巷子深”。雖然我的產品很好,但是大家都不知道,而今后,“自助廣告”將徹底消除這種局面。中國將有更多小而美的品牌發聲,移動互聯網會滿足廣告的區域化、個性化、小規模投放,這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好時機,只要有好的產品和服務,就不用再擔心不知道怎么做廣告、或者做不起廣告的問題。
當廣告公司、咨詢公司、設計公司、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出租車公司等服務性企業消失的同時,獨立策劃人、戰略顧問、設計師、會計師、稅務師、律師、文案、司機也紛紛獲得了解放,“公司+雇員”的商業模式正在向“平臺+個人”模式轉變,服務性公司將消失,服務性的個人將大量出現,他們將成為獨立經濟個體。
而這一點最能反應中國社會的進步。
2、差價型公司
利用“價格差價”賺錢的公司曾經在中國大量興起,比如最早的倒爺,以及后來出現的代購、外貿、批發、經銷等等,傳統商業邏輯其實就是如何制造差價,他們也成就了“無商不奸”的傳說。
那些小商小販的橫行確實曾經給中國經濟增添了很多活力,加速了商品流通。但是這種“賺差價思維”也非常深刻的影響了中國人,他讓很多人一直把精力放在在尋找差價上,而不是如何創造上,以至于現在還是很多人陷入其中不可自拔。
中國電子商務已經打通了消費者到工廠的所有環節,任何一個客戶都可以直接點擊商家店鋪去采購,國內的有B2B、B2C,國外的有跨境電商,依靠中國強大的物流體系,隔天就可以送到家門口。
互聯網正在倒逼這些差價型公司另謀出路。比如外貿公司,它的業務往來重點在國外,通過市場的調研,把國外商品進口到國內來銷售,或者收購國內商品銷售到國外,從中賺取差價。而跨界電子商務的成熟和發展,國外客戶可以直接同本國工廠直接在網上進行商務來往,因此外貿公司的商業模式就不再成立。這就是互聯網去中介化的本質,在各領域里都通過信息對等完美實現了資源共享和合理配置。
現在商業的核心已經從“買賣”轉移到了“創造”上。我已經說過,現在的產能過剩不是產品太多了用不完,而是真正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太少了,以至于商品流動性越來越差,我們需要“創造”出更加符合消費者要求的產品或服務。
水木然點評:中國人的商業核心價值觀需要從“賺取差價”轉移到“價值創造”上。“價格優勢”絕不是今后商業的核心優勢。無論淘寶商家價格戰,還是傳統工廠的低價競爭,都已經充分說明:“價格優勢”是一條不歸路,只能讓中國越陷越深。
只有從制造“價格優勢”轉移到“創造價值”上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應該有更加廣闊的發揮空間。
3、中介型公司
有“價格差價”就有“信息差價”。凡是以賣方市場為資源,向買方市場收取中介費公司都是中介公司,比如房產中介、婚姻中介、獵頭公司、勞務公司、家教公司、旅行社等等。
與“差價型公司”不同的是,中介型公司不需要買進和賣出,只需要提供給信息就可以收取傭金。在傳統年代,大家都需要到市場上尋求信息,而現在互聯網已經可以將所有信息呈現到我們面前,而且進行高效對接。
我們以房產中介為例做個說明。在過去一套房對應一個經紀人,租客為了租一套房可能要和十幾個經紀人打交道,騷擾電話不堪其擾。如今,租客在APP內選好了幾套房,然后由一個經紀人全程帶看。看房流程從中介導向轉為了用戶導向,這一點不僅使用戶體驗得到了提升,工作效率也獲得了大幅提高。
當傳統房產中介的“勢力范圍”被APP分分鐘瓦解之后,傳統中介公司不得不提高工作效率,充分發揮線下公關的優勢,重點培養“經紀人”,從提到底薪、提高提成比例到全員持股計劃,房產經紀人無論是從收入水平、社會地位、業務數量等方面都迎來了春天,這離美國的自由經紀人模式又近了一步。
但是,當經紀人到一定程度,完全可以自立門戶,自己去拉業務,它不再需要依托某個房產中介公司,只需要依托某信息平臺即可。
因此,傳統中介公司無論怎么努力,都只不過是換一種消亡的方式而已。
水木然點評:中介公司正在讓位于經紀人,經紀人依托于平臺。這又跟我們前面講的“公司+雇員”模式向“平臺+個人”模式過度不謀而合。總之,個人能力和魅力的發揮空間會很大。
4、各級經銷商
傳統經銷商是傳統供應鏈的產物,作為品牌方的觸角,他們可以將產品延伸到各個角落,承擔分銷和售后的職責。
以前從工廠到消費者之間是一道長長的供應鏈,中間還間隔著到研發、營銷等環節,工廠和消費者之間是“弱關系”互動,而且工廠生產了什么,消費者就得買什么。而今后消費者可以通過互聯網直接同工廠建立“強互動”關系,現在手機端誕生了很多定制化的APP、比如服裝定制、家居產品定制等等,消費者需要產品時可以先在這些平臺上下單,平臺會根據工廠的定位和能力分配訂單,而工廠接到訂單時再生產,生產出來之后在有物流系統運送到消費者手里,這樣以來工廠免去了庫存,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也得到了滿足,商業秩序更加簡潔、健康。
淘工廠就是這種平臺,今后這種定制化的平臺會越來越多,越來越細分。當然工廠也可以自主開放這套平臺,屆時還可以完成從工廠向平臺的跨越。
一方面供應鏈被逆向打通了,另一方面供應鏈從原來的狹長的形狀向扁平化轉變,工廠和消費者直接在平臺上完成交易。
今后的產品一定會做到線上與線下同價、全國各地統一價。所以無論是總經銷、省級經銷商,還是縣市級經銷商,都沒有存在的價值。但這并不意味著經銷商們今后一定得失業,他們可以向售后服務的模式轉型,就是說經銷商可以變成品牌的售后網點。
水木然點評:隨著消費者需求的升級,對售后服務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品牌商必須把經銷商身上省下的錢,花在售后身上,才能從根本上贏得消費者。
5、傳統工廠
凡是沒有自主品牌、依靠代加工賺錢的工廠都是傳統工廠。這種工廠依靠的是廉價勞動力、無休止的加班以及低價競爭。
如今中國經濟已經完成了原始的資本積累,這些廉價的因素都已經不存在,所以從2015年開始,這些工廠已經相繼開始倒閉,無數工人提前回家過年。這是一個很大的群體,中國制造業的從業者數量遠遠超過上面這四個群體,完全可以引發一場社會動蕩,但是革命已經正在發生,產生的破壞不可避免。
傳統工廠要想破局,最起碼必須下面兩點:
1、同消費者建立聯系。必須直達終端客戶,如果一家工廠連自己服務的消費者是誰都不知道,只能做代加工,隨時都可以被替換掉。
2、柔性生產。即小批量、短周期、個性化的生產,當跟消費者建立聯系之后,就需要以消費者的意志進行生產。
以上五種公司在中國曾經非常普遍,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升級,它們也已經完成了時代賦予的任務,在它們走向消亡的同時,一大批人將迎來人生的大解放,成為自由職業者。商業的基本單位不再是公司,而是個人。隨著“自由度”的大幅提升,大繁榮的時代即將到來!
綜合自新浪財經、經濟學人、水木然等
了解更多服裝行業資訊
請掃以上二維碼
關注微信@服裝e訂單
ID:e_fzengine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