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發布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0.1萬億元,同比增長10.7%,消費對社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4%,比2014年提高了15.4個百分點。我國成功地實現了經濟增長由投資和外貿拉動為主向由內需特別是消費為主的重大轉型。相較投資和進出口這兩駕馬車,消費在2015年表現更為亮眼,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率創15年新高。
不容忽視的是,2015年我國境外消費1.5萬億元人民幣,其中至少7000億元至8000億元用于購物。中高收入階層境外購物占相當大的比例,并從主要購買奢侈品牌、高檔品牌轉向高質量的、性價比合適的日用消費品。
專家表示,境外消費旺盛折射當前我國消費尤其是中高端消費供需結構矛盾,建議加快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消費市場供需錯配問題,促進消費結構加快升級,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
消費成經濟增長第一驅動力
2015年我國消費對社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4%,比2014年提高了15.4個百分點。
2015年中國經濟年報顯示,GDP中第三產業比重已經占到50.5%,比第二產業高了10個百分點;另外,需求結構也在不斷改善,2015年我國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0.1萬億元,同比增長10.7%,消費對社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4%,比2014年提高了15.4個百分點,消費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
在互聯網技術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成為經濟增長的亮點,尤其是網購這一消費模式,成了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重要動力。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國網上零售額38773億元,比上年增長33.3%。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32424億元,增長31.6%。這個數額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的11%左右,線上與線下、現貨與期貨、批發與零售、城市與鄉村流通市場共同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也就是說,中國成功地實現了經濟增長由投資和外貿拉動為主向由內需特別是消費為主的重大轉型。”日前,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說。
相較投資和進出口這兩駕馬車,在投資和出口增長明顯回落的情況下,消費充分發揮了對經濟增長“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專家指出,消費貢獻率提升是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產業結構持續調整和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的結果,反映出中國居民消費進入新時代。
高虎城表示,消費旺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十八大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連續三年高于GDP增長,消費能力不斷提高。二是社會保障體系越來越健全,使人們有錢敢于去消費。三是消費條件不斷改善。
經濟增速放緩,不是需求少了,實際上是供給不適應市場需求。借助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的力量,農村商品進入城市的渠道也被打通了。據中國年貨大數據報告顯示,全國超過1.2萬個農村淘寶服務站參加了今年阿里年貨節,消費比平時增長331%。
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按照目前的實際情況,還是有很大的潛力可挖的,動力還可以進一步增強。在強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更好地挖掘消費端的潛力,對于有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避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經濟增長帶來的階段性影響,也是能夠起到積極而重要的作用的。
擴大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點
我國外貿已經步入傳統行業提質增效、新行業創新發展的新階段。
2015年,國務院共出臺了7個支持外貿發展的政策文件,穩外貿成效開始顯現。面對復雜的外貿形勢,2016年,在抓政策落實的同時,仍需要穩外貿措施加碼。
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和出口額仍居于世界第一位,自2013年以來連續三年保持這一位置;網絡零售額繼續保持全球第一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服務貿易進出口額穩居世界第二位;吸引外資連續24年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對外投資位居世界第三位。
高虎城指出,中國仍然保持著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位置,而且在全球貨物貿易的份額有了比往年更快速度的提升,由占全球貿易總額的12.2%提升一個百分點達到13%以上。因此,對于2016年外貿目標,我們應該調整思維,要看到我國外貿已經步入傳統行業提質增效、新行業創新發展的新階段,這其中有一個速度轉換,是必須邁過的一個檻。
“今年開年第一件事就是擴大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點,將在12個城市推開,這是創新中的亮點。”高虎城表示,此外,政府大力簡政放權,清理各種稅費,提高辦事效率,減輕企業負擔,特別是在解決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上下了很大力氣,各金融機構都給予了很多支持,采取多種形式幫助外貿企業發展。相信這些好的趨勢在2016年會延續。
中高端消費供需矛盾待解
一方面,消費進入新階段,中高消費階層正在崛起,同時又凸顯出當前消費供給側能力的不足。
雖然國內消費領域紅紅火火,但國人出國購物潮也奏出更強音。專家表示,境外消費旺盛折射當前我國消費尤其是中高端消費供需結構矛盾。一方面,消費進入新階段,中高消費階層正在崛起同時又凸顯出當前消費供給側能力的不足。
如果說前幾年大家去美國還只會盯著古琦、路易·威登等牌子的奢侈品,那么近兩年來很多中國游客會更多關注奶粉、尿布、浴巾、牙膏等日用品。除了美國,中國游客在其他國家也同樣愛好購買各種普通日用品。比如在日本,指甲刀、保溫杯、電動牙刷、化妝棉簽、感冒糖漿、龍角散等都是免稅店里的“人氣之星”。
“中國游客海外‘購物清單’透露出消費者追求更高生活品質的要求,凸顯供給側改革的迫切性和‘路線圖’。”交通銀行研究中心高級宏觀研究員劉學智認為。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研究員趙萍表示,境外消費旺盛主要緣于國民收入水平提高。從日、韓等國的經驗來看,國民收入到達1萬美元之前,境外消費都是高增長的態勢,大致為30%到40%的增速。我國現在人均GDP在8000美元的水平,正處在境外消費高增長的區間,“從過去五年看一直是高增長,未來還會延續高增長的態勢”。
需求側中高階層形成的同時,供給側則相對不足。中國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黃志凌指出,供給結構升級緩慢、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抑制了我國居民現實消費需求。由于產業結構調整遲緩,創新能力欠缺,存在著大量的低水平過剩產能,難以滿足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內在要求,導致現實消費需求被嚴重抑制。此外,供給方式有待進一步改善優化,供需信息不對稱導致潛在消費需求難以轉換為有效需求。公共產品與服務供給不足也制約了消費需求增長。
高虎城表示,商務工作從供給側發力的一個重點,就是滿足中高收入階層個性化、差異化的消費需求,滿足他們對更多品種、更好質量、更為安全、更為舒適的購物環境的需求。下一步,將主要解決商品品種、價格、質量、安全、購物環境等方面的問題。
據了解,相關部門已經在加緊研究引導消費回流的若干政策。日前,財政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口岸進境免稅店政策的公告,決定增設19個口岸進境免稅店,同時將免稅額從5000元增至8000元。
部分專家認為,當下國內產能過剩但有效供給不足,難以應對正在升級的消費市場。
專家建議,加快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消費市場供需錯配問題,促進消費結構加快升級,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具體舉措包括營造有利于雙創的良好市場環境,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市場環境,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營造消費環境,培育新增長點。加大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力度,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方式,以制度創新助推新興產業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