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港府要求收緊一簽多行政策、香港反水貨客事件頻發以及天價藥店等事件發生后,香港零售業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已經感受到一股強勁的冷風。盡管港府試圖以推廣旅游項目、撥付專款支持等方式以挽回頹勢,但仍然沒能止住香港零售業越來越冷的狀況。
受此影響,包括銅鑼灣、尖沙咀、中環及旺角等在內的香港核心零售區的商鋪租金按季環比下跌5%~7%,其中,銅鑼灣的一線商鋪租金更較2013年高峰時大跌近五成!
據證券時報報道,數據顯示,與2015年同期比較,2016年前兩個月合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下跌13.6%。在扣除期間價格變動后,2016年2月的零售業總銷貨數量比2015年同月下跌19.5%,2016年前兩個月合計的零售業總銷貨數量下跌12.3%。
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鄭偉雄表示,今年2月的跌幅甚至超過了2003年SARS和2009年金融海嘯時的“慘狀”,創下了17年來最大的單月跌幅。
“原本我們預計,除了受旅客減少而影響的珠寶及百貨等類別外,就連我們以為農歷新年會刺激消費上升的超市和鮮肉類別也一樣下跌。而就算鮮果蔬菜的銷貨價值按年升8.1%,也只是因為天氣冷導致菜價上升,實際零售量跌了近28%。”鄭偉雄說,食品和超市銷貨價值都下跌,反映了香港消費差強人意,或受到包括經濟信心、股市和樓市下跌的影響,他形容“令人可怕”。
鄭偉雄還表示,1月和2月是農歷新年消費檔期,但兩個月的銷貨價值都按年跌近14%,在過去這么多年都沒有見過。而放眼剛剛過去的3月份,鄭偉雄表示,受到復活節假期影響,港人外游也讓本地消費減少,因此3月的銷貨價值還會按年跌近一成,直至7到8月,都估計難以有大幅的反彈。
鄭偉雄坦言,雖然零售業每況愈下,但其經營成本卻未跟著下降,有零售店在去年已經決定要加薪3%至4%,雖然有部分街鋪已將租金下調40%至50%,但商場仍有加租的情況。
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隨著內地訪港旅客人數銳減,香港黃金地段的店鋪租金已出現斷崖式下挫。“各類商品銷售金額全線下滑,這是十分罕見的,其中以珠寶鐘表以及電子產品的跌幅最大。因此,一線地段街鋪的租金在今年第一季度平均下跌了5%-7%,而銅鑼灣區的租金相比2013年高峰水平更暴跌了51%。”戴德梁行香港商業部主管林應威在4月6日的記者會上表示。
香港銅鑼灣羅素街的部分鋪位曾獲封“全球最貴鋪位”,隨著香港奢飾品零售業進入寒冬,奢侈品牌高價搶鋪情景不再。他透露,羅素街8號地下3-5號鋪去年年底由香港本地化妝品零售商卓悅取代原有的奢侈名表店卡地亞承租,每月租金則由276萬港元驟降至160萬元港幣,大跌42%。
無獨有偶,就在同一條街,曾經有“鋪王”之稱的羅素街59號地下B1至B3號的鋪位,租金一度高達每月250萬港元。此前由英皇鐘表以每月250萬港元承租,但其后卻空置了長達近半年。根據香港土地注冊處資料,這一“鋪王”被施華洛世奇租下,租約由2016年1月開始,每月租金達到150萬港元,比舊租約租金低了40%。
除了零售市道不景外,經濟放緩及社會不穩定因素,令部分零售商看淡生意前景,并與業主提前解除租約,從而節省余下合約期內的租金開支。“據我們了解,已經有一些鐘表及化妝品公司正在與業主協商提前解約,主要由于前幾年擴充過快,隨著銷售業績明顯受壓,而租約未到期,他們面對較大的成本壓力。”林應威指出。
根據戴德梁行的統計數據顯示,香港四大核心購物區,即銅鑼灣、尖沙咀、中環、旺角,今年第一季度的商鋪租金環比下跌5%-7%,相比2013年的高位則已暴瀉34%-50%。
“我們預測今年上半年的商鋪租金跌幅大約為10%左右,目前一線地段街鋪的租金已經回落到2010年左右的水平。相比去年年底的急跌,今年的跌幅已經有所放緩,一些位置理想的鋪位隨著租金明顯下調,均獲得商戶承租。因此,我們預計今年年中商鋪租金有望穩定下來。”他表示。
不過,“隨著一線零售區的商鋪租金回落,部分商戶正把握機會重新進駐一線鋪位,包括時裝、飾物、鞋類及化妝品等擁有較廣闊消費群的店鋪,均有承接奢侈品店鋪的個案。同時,外國品牌亦希望抓緊鋪租回落的優勢,來港拓展業務。近月有不少日本及韓國品牌正積極物色香港的鋪位,這些品牌從時裝、化妝品、生活時尚以至食肆都有。”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零售鋪租直線下瀉,香港中環等主要商務區的寫字樓仍然炙手可熱。
背后的推手正是赴港拓展業務的內地銀行和金融機構。根據戴德梁行的統計數據顯示,香港核心商業區的寫字樓租金在今年第一季度繼續攀升,并以中區超甲級寫字樓租金升幅最高,按季升幅達5.3%至每月每平方英尺128.88港元,而中區整體甲級寫字樓的租金也按季升4.3%至每月每平方英尺115.64港元。
戴德梁行香港董事總經理蕭亮輝表示:“中區租金得以續升,原因是中資金融機構的租賃需求仍然強勁,占了首季中區新簽租賃面積的49%。銀行及金融機構加上保險公司這兩大行業占了第一季度全港各區所有新簽租賃面積達80%。”
根據香港旅游發展局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整體訪港旅客按年下跌約13%,其中內地旅客下跌18%,海外旅客則增加7%。該局計劃用近1億港元重塑香港旅游形象及加強宣傳,希望刺激旅客訪港及消費。但目前看來,收效甚微。
香港工業總會名譽會長劉展灝表示,環球經濟和內地經濟下滑,加上過去一年,香港少部分人對內地旅客不禮貌行為,足以讓內地旅客對香港卻步,長遠對香港多個行業有很大影響,而現在,影響正在陸續浮現。
香港品牌總商會日前委托香港理工大學進行的研究顯示,香港零售業面臨租金貴、過分依賴內地市場、游客消費模式轉變(由購買奢侈品轉為日常生活用品)等問題。商會認為,即使擴大內地自由行,也只能短期舒緩零售業壓力,并不能解決業界面臨的本質問題,例如缺乏本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