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品牌自身的問題也好,還是外部競爭激烈的結果也罷,擺在我們面前的結果,是當年這些紅極一時的幾個服飾品牌的黃金時代,的確是結束了。
班尼路以2.5億元出售
據了解,如今的班尼路起源地香港僅存43家門店,上海留下54家門店,而北京則是56家,雖然在大本營廣州會多一些,但這一品牌在如今主流的購物中心、商場中已是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皆是街邊小面積的店鋪。
有意思的是,對于此事件,班尼路的上海公司還是其廣州總公司的相關工作人員均表示“不知具體情況?!倍虾9緞t表示:“目前公司運營正常,未接到通知要換東家的消息。”
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內部員工處獲悉,此次德永佳轉讓的上海班尼路在上海的門店幾乎都是租用,上海公司的實際核心資產除了其品牌商標外就是一處位于南京東路的零售物業(yè)。
對于這一交易,德永佳在公告中給出的解釋是,由于公司目前正在進行重組,出售可以優(yōu)惠資源,有利于未來策略的發(fā)展。而接盤方則為一家名為上海匯業(yè)實業(yè)有限公司的企業(yè)。
“上海的班尼路其實就是個銷售公司。照現在的經營狀況來看,幾十家店鋪賣2.5個億,(德永佳)不但不虧還是賣貴了。”時尚服飾業(yè)零售專家閔光亞認為,新東家想要將這樣的“弱勢”品牌運營起來得花不少功夫。在他看來,“如今的班尼路已經掉到國內服飾品牌的第三梯隊了。”
知名服裝品牌“班尼路”,創(chuàng)立于1981年的香港,1996年香港上市公司德永佳集團有限公司收購了這一品牌,并將其重新包裝,憑借清晰的品牌定位及成功的市場營銷策略,此后班尼路迅速發(fā)展,成為家喻戶曉的休閑服飾品牌。
不止是班尼路,就連當年與它齊名的港資服裝品牌佐丹奴也難逃沒落。然而,就佐丹奴公布的三季報來看,它似乎陷入了行業(yè)的寒冬。
據了解,佐丹奴在全球門店總數為2359家,比去年同期的2479家減少了120家。中國內地去年三季度尚有1003家門店,目前數量已減至913家。其中,自營店由486家減至398家,加盟店數量從517家減至515家。從銷售額來看,公司三季度銷售額同比下跌3.4%,其中,中國內地地區(qū)的銷售額同比大跌12%。
而面對下滑的趨勢,佐丹奴選擇的自救方式則是降低身價。十年前佐丹奴曾豪言“不會糾纏于低端市場競爭”。然而,佐丹奴卻曾推出了定價在29—99元的新品牌Beau Bonde。此舉在業(yè)內被看作是佐丹奴放棄高端夢想,改走廉價路線的標志。
那些年倒掉的服裝企業(yè)
2015年,產能過剩從房地產行業(yè),工程裝備業(yè),鋼鐵行業(yè),蔓延到紡織服裝等制造領域。來自工信部消費品工業(yè)司的數據顯示,2015年1月至9月,紡織行業(yè)虧損企業(yè)戶數上升6.6%,虧損的同時,部分制造企業(yè)或選擇關張破產,或選擇跑路。
2015年4月,李寧、特步核心供應商,雅綸制衣資金鏈斷裂;
2015年5月,東莞厚宏制衣廠老板跑路;紹興印染大佬五洋印染破產;維斯凱女裝老板卷款跑路;
2015年7月,瑪琳海頓服飾老板失聯;華東紡織大戶寶利嘉破產;
2015年8月,建廠百年的濟南國棉一廠破產,資產進行公開拍賣;浙江紅劍集團有限公司正式停產;
2015年9月,溫州市莊吉集團正式宣告破產
為什么它們輸了?
其一,最先輸給國內本土的一批內資民營企業(yè)。
大約在20世紀末期,江浙一帶的民營服飾企業(yè)開始崛起。諸如美特斯邦威、森馬等休閑服飾品牌速掌握了“前輩”班尼路們的成功經營,憑借自身的完善的零售管理系統以及直營及特許經營相結合的經營模式迅速在市場上占到一席之地。
以美特斯邦威為例,雖然最早也曾請來與劉德華(班尼路的形象代言人)一樣同樣為四大天王的郭富城,但在美邦定位人群為在校學生后,迅速替換了更為年輕的周杰倫做代言。事實證明,此后十年里周杰倫在演藝界的發(fā)展也確實為美邦帶來不少的人氣。
其二,輸給快時尚品牌。
與班尼路、佐丹奴這些品牌關店潮不一樣的則是Zara、H&M、優(yōu)衣庫等這類快時尚在加速擴張。如今,快時尚又加快速度布局二、三線城市,繼續(xù)強化其在市場上的領先地位和競爭力。業(yè)內預測,未來,快時尚在中國擴充產品線的速度會越來越快。
這些快時尚品牌成為當下年輕人的寵兒,它們發(fā)展速度很快,款式新穎。這與班尼路、佐丹奴這些老牌服裝很久不上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其三,輸給電商。
服裝界流傳著一句名言,沒有疲軟的市場,只有疲軟的產品?!半m然一些內地的牌子也是被快時尚打得不行,但至少還是在求轉變,比如積極做電商什么的,而你回過頭來看這些港資品牌,也不見它們在線上有什么大動作?!睍r尚服飾業(yè)零售專家閔光亞說。
所以,無論是品牌自身的問題也好,還是外部競爭激烈的結果也罷,擺在我們面前的結果,是當年這些紅極一時的幾個服飾品牌的黃金時代,的確是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