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來自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傳媒學院等高校的一批大學生走進武漢紡織大學南湖校區,欣賞了該校時裝周一場高水平的時裝秀,并參觀了紡織科技館及湖北省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了解紡織的“前世今生”。
看時裝秀:感覺走在了時尚前沿
2016年武漢紡織大學時裝周以“靈動”為主題,從4月5日持續到15日。該校服裝學院540名應屆畢業生的近2000套畢業作品在時裝周上展出。其中,15日下午是該校2012級卓越班的畢業作品展出,服裝設計水平較高,吸引省外高校不少學子前來觀摩。
當日,動感的秀前視頻播完后,高挑的模特們依次出場。“我是第一次看時裝秀,感覺設計者們走在了時尚的前沿,把握了當下流行趨勢。”來自華夏理工學院的學生楊蕓笑著說。
踩著動感的節奏,模特們穿著或前衛或唯美的衣衫走過T臺,臺下手機和相機拍照的聲音此起彼伏。來自湖北大學的學生胡蝶說:“我覺得武漢紡大的同學們太棒了,今天表演的很多服裝都可以作為成衣穿出門了。”近1個小時的時裝秀結束,大家戀戀不舍地走出秀場,前往下一個參觀點——紡織科技館。
逛科技館:不只是做衣服那些事兒
紡織科技館本身不大,整個紡織產業鏈以順時針順序分為7個部分,展示了紡織產業發展的重點環節。從紡織原料、紡紗技術、技術紡織品、染整技術到后期的服裝設計與工程、紡織設備、紡織經濟與管理,所有展品幾乎都能零距離接觸。
“這塊黑色棉料是用‘如意紡’技術制成的。它看起來并不特別,但用手一摸便會感覺滑若凝脂。”工作人員現場解說。原來,“如意紡”是由該校教授徐衛林領銜開發的一項技術,它能將紗支極限從過去的200支提升到500支。紗支是度量紗的粗細程度的單位,我們平時所穿的全棉衣物用的基本是80支左右棉布。紗支的數字與其粗細成反比,數字越大,代表紗越細、越柔軟。據介紹,“如意紡”技術專利已賣給世界知名品牌阿瑪尼。
紡織科技館還展示了用特殊纖維材料制成的“人造血管”,據稱已在狗的體內實驗成功。有了“人造血管”技術后,心臟搭橋手術就可以不必再移用人體內部的血管。來自華中科大的學生劉燦說:“我原先以為紡織科技只是關于做衣服的那些事兒,來這里才知道這些原料、織物不只與服裝制造有關,還滲透到醫用、航空、安全防衛等高精尖領域。”
訪非遺中心:感受傳統手工技藝
湖北省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聚集了黃梅挑花、陽新布貼、紅安大布、漢繡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該中心老師介紹說:“紅安大布歷史上稱為‘家機布’,是革命老區紅安縣民間手工制作的一種純棉紡織珍品。抗戰期間,由于日軍侵入,一度打擊了紅安地區大布的生產。經歷過歷史沖刷的紅安大布更顯珍貴。”大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還忍不住在織機上體驗了一把。
省紡織非遺中心設有漢劇戲服展館,收藏了清朝和民國時期近200件漢劇戲服。大學生們走在館中頗有“穿越”之感。該展館老師介紹,漢劇戲服種類多樣,包括官蟒、打衣、箭衣、太監衣等。在漢劇戲服中,收了袖口的衣服一般是武官穿的,比如箭衣;有水袖的通常是文官穿的。大學生們連稱“又長知識了”。
“這些非遺技藝不知道有沒有傳承下來?如果能運用于日常生活就更好了。”現場有大學生發問。據介紹,武漢紡大學生團隊正在設計一些日常使用的紡織品,糅入中國傳統的服飾元素,比如紅安大布做的手提包、藍印花布系列家紡產品等,以弘揚中國傳統手工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