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一場以“智能制造與針織轉型升級”為主題的“中紡圓桌·沭陽發展論壇”在沭陽舉辦。此次論壇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辦,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新聞中心承辦,中國針織工業協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轉移辦公室協辦。
來自全國各地的紡織專家、企業界人士和媒體記者等300多名嘉賓參加活動。“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的建設,緊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機遇,對于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與會人員對沭陽縣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情況給予充分評價。
“智造”源自產業倒逼
更是必經階段
在國內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產業發展遇到瓶頸的當下,是該向更低勞動成本的國家轉移產業,還是讓“智能制造”來改變現狀?多數業內人持有的觀點是:轉移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用工成本,但轉移地隨著產業的逐步完善,用工成本也會隨之走高。因此,信息技術和工業技術的結合,也就是實現產業的“智造”發展才是根治產業難題的關鍵。
在沭陽的論壇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高勇提出:“紡織服裝業推進智能制造,勢必要從產品設計智能化、關鍵工序智能化、供應鏈優化管控等方面,推進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建設。”
高勇認為,《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內容即智能制造落到實處。他說,正在編制的紡織行業“十三五”規劃推出了一些智能制造的重點工程,具體地說,在“十三五”期間要形成和推廣6條智能生產線,其中包括針織智能生產線。
針織智能化“在路上”
加速前行也有隱憂
在沭陽走訪發現,數家針織企業雖然企業智能化水平參差不齊,但共同點是都已經走在了“智能制造”的路上,并且深諳“智能”對擴大企業利潤空間的作用。
江蘇騰盛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是主營墻布及提花窗簾面料為主的現代化紡織企業。據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馬幫奎介紹,企業將納米技術材料融入墻布中,僅此一項,市場售價就提升了近10倍,還要擴增30%左右的產能。江蘇寶娜斯針織有限公司擁有全進口高檔數碼提花襪機1200余臺,實現織造、縫拼、染整、定型、包裝“一條龍”生產。“寶娜斯引進智能化、高端化裝備,大幅提升生產效率,降低運行成本。”這家企業董事長黃祖群表示。
不過,黃祖群也有著別樣的擔憂,“目前對行業影響較大的依舊是用工成本。如今人才依舊稀缺,希望國家層面加大投入力度,來匹配制造業‘智能化’的未來。”
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認為,中國針織制造產業智能化已有了突破性發展,形成智能化針織機械,同時適應世界紡織產業面向“多品種、小批量、快交貨”需求。
從產品到平臺轉型
造就智能針織“沭陽現象”
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是全國首個智能針織產業園,于去年9月啟動規劃建設,在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的6605畝紡織產業園內占地1010畝,總建筑面積100萬平方米以上,是沭陽縣政府和中國針織工業協會聯手打造的針織行業標桿性工程。
沭陽縣委常委、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楊云峰介紹稱,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計劃用5~10年時間將產業園打造成百億級針織品生產基地,形成現代針織制造業高地、品牌集聚地、創意策源地、針織品集散地,推動針織產業從設計、加工、產品、管理、營銷和服務體系等各環節全智能化轉型升級,讓沭陽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智能針織名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王曉明研究員認為,沭陽智能產業園區對中國針織乃至紡織工業來說,都是前瞻和有益的探索。
策應供給側改革
沭陽打造“智能針織”品牌
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會長楊紀朝表示,沭陽抓住“智能針織”這一主導方向,具有戰略眼光與發展智慧。同時,他建議,沭陽針織加快形成產業鏈聯動的高度集約型的智慧產業,成為針織產業轉型升級的示范。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沭陽針織產業已完成從產品到平臺模式的搭建;未來,如何在平臺基礎上搭建“生態”,是沭陽針織行業需要深思的問題。怎樣打造中國針織產業集群和產業園區可復制的成功樣本,需要沭陽人的共同努力。
對此,沭陽縣委書記、經開區黨工委書記胡建軍表示,“將按照‘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的要求,以技術創新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在針織產業融合,打造沭陽智能針織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