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很多人有網購經驗的都傾向于找一種叫做“代購”的人員為自己帶來來自國外或是原產地的商品。而奢侈品消費中,這種情況更是多見。
來自外媒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盡管中國消費者占全球奢侈品銷量的1/3,但實際上在中國大陸售出的奢侈品只占1/5。而非常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明白中國消費者強大的消費能力的品牌,都拼命在中國開設門店——從旗艦店到精品店,從限定期間店到奧特萊斯店……數不勝數。但是,似乎大部分品牌在中國區的銷售數據都不太好看。
從Chanel開始,奢侈品牌出了一個新的辦法,就是調低中國區的定價。盡管已經調低了原來定價的1/3,但對比國外或是原產地的奢侈品牌產品定價而言,仍舊是貴了一半以上。Burberry等地則開始從微信等多渠道布局電商業務,一方面促進中國區的旗艦店增長,一方面又占領了數字化的高地。
高級腕表尤其容易成為海外代購的熱門產品
仍然是收效甚微。
而其實并不止奢侈品牌會覺得頭痛,連政府部門都覺得頭痛。來自國外咨詢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2015年內在日本、歐洲和韓國的購物支出分別是51%、31%和33%巨大的升幅,但在中國境內的消費則錄得2%的跌幅。
這其中就有這些灰色奢侈品的推手——代購行業的動作。他們將會通過在歐洲等國外買進奢侈品通過快遞或是人肉帶進中國,給奢侈品消費的國內消費者們一個選擇。盡管這多番周折之下,時間花去不少,但其花費的仍然是比國內旗艦店內定價低。
因此,征服在近日出臺了一個新規定。將會加收跨境電商的稅費,同時,嚴厲打擊灰色奢侈品的走私者,壓縮這片購物者用來避稅的灰色市場。另外,在今年1月,征服還限制了銀聯卡在海外柜員機上的年取現額度——最新額度為10萬元。遠遠不夠掃貨的消費者一次消費的交易額。
盡管政府開始采取措施來進行刺激中國消費,而奢侈品牌們也想盡辦法來拉動中國區的消費增長。但是這一個政策真的能奏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