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下行壓力背景下,服裝行業持續表現低迷。國家統計局統計數字顯示,2016年上半年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產量僅微增0.71%,比2015年同期下降0.2個百分點,服裝出口更是量價齊跌。但山東青島的服裝企業酷特(Cotte),企業產值連續五年翻倍增長,利潤率達到25%以上。服裝行業整體增長乏力,酷特(Cotte)靠什么“一枝獨秀”?
寒冬中,服裝企業連續五年翻倍增長的“奇觀”
隨著國內人力成本上升,不少洋品牌將代工廠轉移到了東南亞,國內服裝行業陷入了“寒冬期”。
而從事服裝行業20多年的酷特(Cotte)董事長張代理卻向記者展示了一張令人耳目一新的企業報表:2012年至2016年,企業產值連續五年增長100%以上,利潤率達到25%以上。
記者在酷特(Cotte)看到,工廠各條生產線都在滿負荷生產,走過車間,工人連抬頭看一眼參觀者的時間都沒有;在大大小小的會議室,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學習者,有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和高校研究機構等等。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過去三年,超過數萬家企業的負責人到酷特(Cotte)參觀學習。
更令記者奇怪的是,這個工廠竟然沒有倉庫,實現了產品的零庫存,所有的衣服在生產前就已經“名花有主”。這到底是什么樣的一家企業?
順勢而為,開展個性化定制激活新動能
張代理年輕時做過木匠,1995年,他創辦紅領(后將定制業務獨立注冊酷特(Cotte)),致力于打造個性化定制品牌。“我不太擅長和人打交道,覺得還是向市場要效益比較適合自己”張代理說。此時,他已經對研發設計等服裝行業的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雖然當時生產一件衣服就能掙一件的錢,但張代理提前看到了互聯網的沖擊。“我去國外考察時發現,奔馳、寶馬都在著手做定制車,但流程和效率上有問題。”張代理說,“互聯網遲早會沖擊到服裝行業,必須提前做準備。”
13年、投入3個多億、無數次的生產線改造和企業組織架構變革……張代理不顧企業高層、職工、家人、親戚朋友的反對,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就是要干成一件事:用互聯網工業化手段解決服裝定制效率和成本問題。
2014年,酷特(Cotte)的個性化服裝定制生產線終于問世!它整合了數據驅動、3D打印邏輯、智能制造、精益生產、互聯網深度融合、全球化產業鏈協同和實時交易等于一體,產量每天可達4000套件。“普通服裝定制至少需要20個工作日以上,酷特(Cotte)只需要7個工作日;酷特(Cotte)單件定制服裝成本只是批量生產的1.1倍,價格卻是傳統定制行業平均水平的20%到50%。”張代理說。
揭開“酷特(Cotte)”服裝定制神秘面紗
在酷特(Cotte)的生產車間中,記者首先看到的是計算機系統排版區,十多位工作人員正在通過智能手段、依托大數據系統為個性化西裝制版。“過去人工制版一天最多只能制一到二套版,現在利用大數據系統智能設計客戶個性化需求版型僅需幾秒鐘。”一名工作人員說。
這個智能設計系統的建立非一日之功。過去十多年,酷特(Cotte)積累了超過200萬名顧客個性化定制的版型數據,包括版型、款式和工藝數據,如領型數據、袖型數據、扣型數據、口袋數據和衣片組合等各種設計元素。
酷特(Cotte)副總裁李金柱說:“自動制造版型很復雜,除了有大數據支撐,還要用N多算法和規則。一個采集的數據變化會同時驅動模型庫9666個數據同步變化,以確保衣服貼身合體。”
第一眼看上去,酷特(Cotte)的工廠與普通服裝工廠流水線并沒有什么區別。但仔細一看,每個工人眼前都有一個顯示器。拿到加工部件后,工人首先會掃描一下附帶的電子芯片,顯示器立馬顯示這件衣服的要求以及工人在這個環節需要完成哪些工作。
在這里的成品區,掛著形形色色的西裝,有的由兩種色差很大的面料組成,有的繡上了形態各異的圖案。
線上線下融合,為消費者提供最佳體驗
“互聯網時代消費者高度關注產品體驗。一個差評體驗就可能帶來很大的損失。”張代理說,“作為產品體驗,不僅要有便捷的線上服務,更要有看得見、摸得著的線下服務和產品,線上線下融合互動,才能抓住市場。”
在線上平臺,酷特(Cotte)提供PC端、平板和移動端APP等多種入口,也就是桌面互聯和移動互聯多種產品交互體驗。進入“酷特(Cotte)”線上移動平臺,消費者可以通過一鍵呼叫,由數字客服驅動的服務人員提供實時預約和登門服務,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定制服務。同時,消費者還可以在平臺上輕松的自行設計世界上獨一無二、屬于自己的個性化服裝。實現線上與線下一體化的交互體驗。
“我們只是在互聯網這個時代相對提前看到了挑戰與機遇,才讓酷特(Cotte)現在有了發展的機遇,沒有形成困局,保持了旺盛的發展活力。但這并不能一勞永逸,就像不能永遠依靠服裝代工一樣。我們要不斷創新,不斷前瞻時代發展的需求、市場發展的需求、消費者的需求,讓企業發展跟上時代節拍。”張代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