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行業作為一個環境敏感型和資源依賴型的傳統制造業,與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密切相關。盡管增加投入不可避免,但是作為生產經營的主體,紡織企業轉型升級,全面推行綠色制造,是企業順應時勢、尋求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近日,在湖北嘉魚縣召開的2016年全國紡織行業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工作會議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如是說。
資源環境壓力大,綠色改造成“硬任務”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服裝生產、消費和出口國,纖維加工總量占世界的比重超過50%,紡織品服裝出口所占份額達到37%。但與此同時,中國的紡織行業也面臨著高污染、高能耗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環境約束與資源依賴等多重發展難題。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援引2014年環境統計數據后指出,我國紡織行業用水總量為86.5億噸,占全國工業用水量的2.36%,排在第六位;新鮮水取水總量為31.4億噸,占全國工業取水量的8.10%,但是其廢水總量及污染物排放量卻在全國工業中排在第三位。“從紡織行業來講,水資源方面用水總量大,用水效率偏低,且廢水總量及污染物排放量大。因此,未來行業要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增強緊迫感和壓力感。”
據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了解,近兩年來,隨著資源與環境壓力的不斷變大,紡織行業的節能減排和綠色化改造被推到了一個新高度,無論是在國家層面、行業層面還是企業層面,都將節能減排和綠色化改造作為一項“硬任務”來抓。
就拿本次被授予中國紡織行業生態文明示范企業的湖北嘉麟杰紡織品有限公司來說,總占地面積約20萬畝的廠區內僅有兩名專職清潔工。嘉麟杰項目總投資5.92億元,在生態、綠色和智能化上都下足了功夫。它依托先進設備,改良高檔織物面料的染整工藝,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染整工序清潔生產。“我們一直擔心,紡織印染企業從東部轉移到中西部,會不會也把污染帶到中西部。湖北嘉麟杰做出了一個很好的示范,將來的轉移企業可以以此為樣板。”東華大學教授奚旦立這樣評價道。
在綠色化改造方面,根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再利用纖維年產量約600萬噸,占纖維加工總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9.6%提高到11.3%。目前,很多企業已經將廢舊紡織原料通過物理拆解、化學降解后,廣泛用于家居裝飾、服裝、家紡、玩具和汽車工業等眾多領域。
“燒錢”只是短期,長期回報很明顯
紡織行業在踐行綠色制造的同時,仍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成本就是擺在眾多紡企特別是中小企業面前的一大難題。
“紡織服裝行業90%以上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因此,資金和技術是制約這部分企業節能減排工作最為關鍵的因素。由于成本較高,資金決定了企業是否有能力上馬一些環保項目。”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首席研究員梁曉暉說。
北京現代產業規劃研究院院長彭劍彪也持相同觀點,“節能減排就意味著要提高原料采購價、設備升級以及與此相配套的廢水廢氣治理技術。但是動輒數千萬元的環保設備,以及后續的運營與維護費用,讓行業平均利潤率不足5%的紡織企業望而卻步。”
對此,與會人士認為,在制定相關環保政策的同時,國家對行業內企業的扶持與引導也非常重要。希望國家和政府能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也期望更多更好的質優價廉的節能產品能夠面世,避免出現“節能不節錢”的情況。
世界自然基金會上海中心主任任文偉說,他們在做工業園區示范點項目時發現,紡織企業仍然被認為是耗能大戶,在一些金融機構中被列入貸款黑名單,企業在開展節能減排工作時會面臨資金障礙。“希望地方主管部門改變思路,把一刀切的粗放式調控變成有針對性的精細化調控。”
盡管困難重重,但紡織行業全面推進綠色制造,已是其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途徑。實際上,這種改變早已發生。魯豐織染有限公司主要生產高檔細特純棉服裝印染面料,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印染免燙面料產品開發基地。該企業的泡沫整理技術可使天然氣烘燥能耗降低40%,用水量降低50%,染化料、助劑降低30%。江蘇氟美斯環保節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從邊角廢料和廢舊濾袋入手,形成了“生產—使用—回收—循環再利用”的循環經濟模式。每年該企業能回收8000余噸邊角廢料,同時在全國燃煤電廠、水泥廠、鋼鐵廠、垃圾焚燒廠等應用領域回收近100萬噸廢舊濾袋,開拓出了新的產業經濟。浙江萬事利集團新采用的數碼印花技術裝備,雖然一套價格要高達60萬歐元,但是工作效率比以往提高了30倍以上。
“根據我們的經驗,紡織行業做清潔生產,可以省很多錢。大家不要怕投入,你投入一兩年,頂多三年就能回本了,為什么不做?節能減排做好了,經濟上的回報是非常明顯的,生產成本下降,利潤也會增高。”廣東互太紡織董事局主席尹惠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