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筑紡織非遺可持續發展新生態”為主題的首屆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日前在杭州千島湖文淵獅城召開。此次大會旨在聚集社會各界力量推進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和創新。
截至目前,我國分4批公布了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紡織類非遺達百余項,分布于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和民俗3大類,主要包括紡、染、織、繡、印等傳統工藝及各類民族服裝服飾。文化部非遺司司長陳通認為,當代紡織業的發展振興需要不斷從傳統紡織行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汲取營養,增強自信。
“非遺產業化發展是文化、市場、經濟、技術等相互融合的產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較強的滲透性和輻射力。”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說,將紡織非遺與服裝服飾、家紡家居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相融合,是提升紡織非遺市場經濟環境適應能力、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提升傳統產業文化含量與文化軟實力、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有效途徑。
目前,我國紡織非遺存在文化創意和設計能力不足、產業鏈不完善、自主創新能力弱等問題。需要在激發創意的同時,推動非遺傳承與市場的融合發展,一方面推動紡織非遺與相關產業橫向融合,大力發展產品設計和市場營銷,打造品牌、提高質量、提升附加值;另一方面推動紡織非遺在產業鏈上縱向延伸,以核心文化與工藝帶動產品制造、品牌服務、市場營銷等整體發展。
高勇說,紡織非遺傳承與發展正迎來重要歷史機遇。紡織非遺可持續發展新生態的構建,需要傳承人及傳承人群,企業家、設計師、品牌商,政府、行業組織及社會力量等攜手共筑,共同積極探索和實踐“以企業為主體、以文化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品為載體、以互聯網為平臺”的紡織傳統非遺傳承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