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每年服裝消費達320億元左右,但本土品牌年產值僅占市場消費需求的3%,龐大的內需市場被外來產品占領。省工商聯日前通過調研指出,2015年我省規模以上紡織企業數量雖然居全國第六,但全國馳名商標僅5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僅2個。
隨著消費者對時尚、潮流、品質和定制化需求的不斷上升以及智能制造的出現,全面對接消費者成為趨勢,省工商聯呼吁我省傳統紡織產業必須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存在的問題顯而易見。省工商聯在調研中了解到,目前我省服裝企業以按單加工為主,缺少直接面對消費者的經驗,許多企業依賴關系網營銷,缺少先進的品牌意識和網絡營銷理念。還有一些企業利潤微薄、基礎薄弱,無力實施產業升級。由此導致貼牌加工多、自主品牌少,雷同產品多、特色產品少,低附加值產品多、高附加值產品少。
產業“碎片化”問題同樣令人擔憂。省工商聯認為,目前我省紡織產業集群僅4個,部分產業集群集聚度還較低、創新能力弱、信息化水平低、品牌建設不夠、基礎設施不配套。如望江縣“中國新興紡織產業基地”規模以上服裝企業僅27家,與江蘇、浙江等省一些影響力大的產業集群相比差距明顯。
此外,作為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近年來紡織服裝企業成本持續攀升、融資難融資貴凸顯、勞動力資源緊缺、環境約束不斷增大。尤其是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消費行為改變、產品周期縮短、售后服務復雜化等諸多因素都在威脅著傳統紡織服裝企業。
省工商聯呼吁,今后亟待加快制定我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確定改造建立4-5個“智能服裝產業集群示范區”。積極爭取和落實國家和省級關于加強企業轉型升級的相關政策,充分發揮中央、省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力爭更多技改項目進入國家和省級項目庫。
要優化投資方式,通過國家政策性產業基金注入、財政貼息、知識產權質押等方式,支持和推進符合國家產業升級方向的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建設。圍繞技術改造創新,設立省級智能服裝產業發展基金,加強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技術改造的支持力度。支持企業采取融資租賃等方式開展技術改造,積極引導和支持企業通過上市、發行公司債券和中期票據等方式,擴大直接融資規模。
今后發展方向的重點應是大力推動智能制造和個性化定制,積極培育安徽自主品牌。省工商聯建議要引導企業加快“機器換人”、“互聯網+”、“工業4.0”的技術改造升級步伐,推行生產過程一體化、園區化,依托奧瑞科技等智能CAD/CAM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積極構建以智能制造及“物聯網+”為核心的“智能服裝產業集群”。同時,建造服裝高級定制示范工廠,通過實時三維量體系統和大數據系統,選料選型、安排生產,縮短交付時間、實現個性化定制,積極爭奪高中端市場。
有效路徑是將“產業集群”與“智能平臺”、“智能化工廠”相結合,傳統加工與“互聯網+”相結合,匯聚相關產業園區、服裝職業院校、技術科研機構、服裝品牌運營商、服裝加工廠、設備供應商、原材料供應商、物流配送等相關機構及企業,共同搭建和完善面向中小型服裝企業的集研發、生產、咨詢、檢測、信息、物流和人才培養為一體的綜合運營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