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下午,江蘇代表團開放日吸引了117家中外媒體的關注。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陽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麗芬代表作了題為《創新引領,智造驅動,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發言。
隨后,江蘇省省長石泰峰在回答央視記者提問時說:“剛才發言的代表陳麗芬,來自典型的傳統紡織產業。他們的產品質量已經超過了意大利,這是我們非常自豪的!也再次證明了我們的實體經濟還是有實力的。我們現在大力推行的‘同線、同質、同標’,陽光集團是這方面的典型。我建議各位記者去陽光看看,傳統行業至今依然陽光明媚、陽光燦爛!雖然會遇到困難,但是陽光總在風雨后啊!”
也許很多人對此都表示難以相信,買服裝還是喜歡進口品牌,談面料還是不忘意大利制造,說設計永遠是法國第一。
你真的了解我國的紡織服裝業嗎?
●面料和設計,只為國際產品買單?
對于紡織行業以外的人來說,其實對面料以及面料制造商并不了解,什么印花雙面呢、針織雙面花呢、毛絹粘薄花呢、絲毛高支花呢、高支彈力花呢統統傻傻分不清楚。但如果大家知道,中國航天員專用服裝采用了某企業的某款面料是不是就會馬上肅然起敬?
中國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兩位航天員春夏常服、秋冬常服等的面料就為江蘇陽光股份有限公司量身打造,面料主要在抗皺性、舒適性、透氣性上下功夫,因此面料中除了常規羊毛和羊絨之外,按照航天服面料的特殊要求,還需加入其它纖維保障面料特性。
事實上,早在2015年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時,江蘇陽光股份有限公司就已經讓很多老百姓記住了這個企業的名字。
當時,江蘇陽光股份有限公司承接了三軍儀仗隊夏禮服(男、女)、(陸、海、空)軍樂團春秋儀式演奏服(男、女)的設計、制作任務。有記者采訪陳麗芬時,她曾驕傲地說:“我們采用世界一流的面料和工藝,讓軍服品質達到了建國以來的最高水平。我看過美軍軍服,品質比我們差遠了!”
近兩年,除了在國內成績良好,陽光集團還一直活躍在國際舞臺,在歐洲的頂級紡織面料展覽會上,該集團推出的眾多產品都受到廣大海外客商的追捧。
兩會前,陳麗芬曾對記者說道:“現在,紡織行業面臨轉型升級,市場擠壓促使企業轉型,但目前陽光以及一批國內紡織企業的整體發展還不錯,是技術、信息化、大數據支撐了企業的發展。有人說紡織業是夕陽產業,從陽光辦廠的時候就在說,直到現在了陽光依然生存下來了,而且活得很好。”
她還表示,目前陽光有3個目標:創新產品。企業以數字制造為主的,近些年添加針織面料,創新了產品結構。未來,我希望將毛紡產品拓展到家裝、家紡等領域,公司將和設計行業專業人士合作來拓寬市場渠道;創新業態。在互聯網、大數據盛行的背景下,我預測制造業以后的形態會廠商一體化,所以企業將加發展“互聯網+”;創新觀念。抓住“制造2025”、“工業4.0”的發展機遇,加快智能制造,積極探索引進先進設備,可以通過進口或者與上游企業共同研發;在裝備技術有限的情況下加強管理。通過創新引領讓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競爭力。
總說中國設計是短板,在今年兩會中,我們見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吳海燕,她則明確表示,中國設計一點也不差!
她說:“我國有將近30年的設計師教育培養經歷,我認為當前要對中國的教育要有信心。現在除了國內培養的設計師,加上國外學成回國的年輕設計師,縱橫交織形成多元化發展,給設計師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杭州G20峰會的設計任務中,競爭非常激烈,很多品牌采用了非本土設計師。結果在第一輪評審中,我們的設計方案勝出,領先于意大利設計師。所以我們應當增加文化自信,對中國的品牌抱有信心。目前,國內的環境還沒有形成,一旦在精神、藝術、消費、商業模式領域都具備了足夠的條件,未來的發展一定是非常高的審美。”
●當我們說智能制造時,它意味著什么?
說完這些時髦的、時尚的,我們想回歸到制造層面。在你印象中,紡織行業是不是仍然停留在土累苦的印象中,要不然也不會出現畢業生供不應求,招生率卻不理想:紡織人才為啥不好招、留不住?的現象(點擊藍字查看相關報道)。
如果你對我們這篇報道還有印象,就知道紡織類專業的就業率幾乎為100%,許多專業的畢業生供不應求,有些專業甚至是一人被多崗錄用。然而,紡織類專業的招生情況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紡織行業給社會留下了工作環境差、薪水偏低、不高大上的印象。當小編問某高中畢業生比什么不愿意報考紡織類專業時,學生的反映竟是我辛辛苦苦讀書難道畢業是為了去又苦又累賺得少的行業當紡織工人嗎?
●然而事實真是這樣的嗎?你了解現在的中國紡織制造業嗎?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學校長高嶺表示:“現在,紡織行業并沒有像其他行業那樣給人們留下充滿活力的形象,我們應該讓更多的人看到紡織行業真正的內涵,比如行業在轉型升級,這還不夠,還要時時告訴大家行業轉型的進程;再比如紡織新材對國家各個產業的重要影響。紡織不再是和人們穿暖了相關聯,而是和時尚、科技等各個方面關系密切,我們的紡織行業做了很多,說得太少,關于行業的前景和潛力還需要更多地宣傳與引導。”
小編粗略地統計了一下,今年兩會,紡織代表提出最多的建議是關于智能制造,其次是關于產學研平臺發展和互聯網的內容,還有多位代表提出關于綠色環保的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華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愛華說:紡織行業不是夕陽產業,而是朝陽產業。這些代表提出的建議不止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實際上,很多內容已經在企業中實踐。
全國人大代表、如意集團董事局主席邱亞夫告訴《中國紡織報》記者,在山東如意集團寧夏新工廠,紡織工人紡紗已經用上了時尚電子產品ipad。騎著電動車,載著ipad,穿梭在車間里擋車,這是山東如意集團寧夏工廠里的場景,眼下已經成為如意工人生產的常態。
寧夏如意職工趙麗娟說,用這個ipad很明顯就能顯示出每臺車的斷頭根數。過去,工人擋車要來回走動、眼盯紗錠、找到斷頭、接上斷頭,勞動強度大,每天累得腰酸背痛。現在有了電動小車,坐在車上就可以去接頭,不僅非常輕松,而且效率更高了,工人收入也增加了。
職工任小娟說,由于現在有了小車,一個人能看10臺車,一個月工資在4000元左右。據悉,這里的技術工人工資達1萬元。
“工人實現ipad紡紗,代表的是現代紡織最高水平的智能工廠。互聯網和先進制造的深度融合,全流程的自動化連接,對中國紡織乃至對世界紡織都是一個引領。創新驅動不僅讓企業的生產效率、產品品質得到提升,而且工人的工作環境也改善了,我們的寧夏工廠現在招工都變得容易了。”邱亞夫這樣解釋創新給企業發展帶來的驅動力。
據悉,如意集團在銀川濱河新區斥資288億元,啟動建設恒天如意科技產業城,聚力打造“互聯網+”下的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的千億級時尚紡織產業。
這些都只是一個小小的案例,但足以說明當前,我國紡織行業已把發展智能制造提到了重要的高度。
除了使用新型智能工具,如意做出的更多科技創新內容是在生產工藝方面。據邱亞夫表示,如意可以把多種纖維進行有機整合,把智能結構設計與數碼藝術結合,實現了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生產方式。目前,國內外生產廠家一款產品從面料設計到制成服裝,最快周期是60個工作日,而依靠集成創新手段,如意只需15個工作日,就能完成從面料到服裝成品的全流程。消費者可以對面料提出自己的需求,實現從面料到服裝全流程的個性化定制。如意擁有從毛紡、棉紡、織造到服裝的全產業鏈,目前正在打造一個全過程的個性定制化的服務系統,今年年底即可上線運行。這對提高有效供給、滿足消費者個性化消費需求將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陳麗芬也說道:“加快發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國經濟增長新動能的必由之路,是搶占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戰略選擇,對于推動我國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我國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實現制造強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此次上會她建議,政府應大力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加強行業協同機制建設,督促行業協會等組織站在產業發展的高度制定智能制造標準,培育行業智能制造示范龍頭企業;要集中政策資金的支持,比如工業轉型升級資金、國開行專項建設基金等,加大中央財政對行業龍頭企業改造項目的精準扶持,加速全行業智能制造的全面落地;要加速信息化與裝備制造上下游的深度融合,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實施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營銷網絡的智能化改造,提升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水平。
如今的紡織工業早已超越了傳統概念,高性能的纖維復合材料為國防軍工、航空航天、鐵路交通等提供了重要支撐,成為科技與時尚融合,生活消費與產業用并舉的產業,高精尖人才不斷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