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3·15,今年中國消費者協會確定的年主題是:“網絡誠信 消費無憂”。3月15日,我市工商和消防等部門在市區物茂廣場為消費者答疑解惑。
本報記者 李劍鋒 攝
據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統12315中心數據顯示,2016年,我市共受理消費者各類信息4237件,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5.3%,其中咨詢2588件,同比增加60%;投訴1464件,同比增加12.2%,辦結1428起,辦結率98%;舉報185件,同比下降7%,辦結178件,辦結率96.22%。涉及爭議金額535.91萬元,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186.04余萬元。
2016全市共受理消費者投訴1464件,其中商品類投訴961件,同比增加6%,占投訴總量的65.6%,涉及爭議金額382.96萬元;服務類投訴503件,同比增加25%,占投訴總量的34.4%,涉及爭議金額 152.95萬元。
商品類投訴:交通工具 服裝鞋帽 通訊產品居前三
全年受理961件商品類投訴案件中,排名前三的分別是交通工具類、服裝鞋帽類、通訊產品類。
商品類投訴居首位的是交通工具類159件,比2015年同期上升20.5% ,占商品類投訴總量的16.5%。此類投訴中,汽車及其零部件投訴116件,同比增加7%;摩托車及其零部件投訴28件,同比增加17%;分別占交通工具類投訴總量的73%、18%。
全年交通工具類投訴呈明顯上升趨勢,反映問題主要有四大類:一是汽車4S店不完全履行“三包”責任。汽車4S店把保養和“三包”條例捆綁起來,當發動機、變速箱等出現故障時,廠家不按照“三包”進行更換,實施霸王條款的情況時有發生,汽車“三包”如同虛設;二是安全氣囊和自燃責任難辨。面對安全氣囊在事故中沒有及時啟動,明顯屬于廠家設計缺陷的責任,廠家面對質疑時,依然推卸責任,態度含糊,嚴重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此外,汽車自燃事故每年都有發生,但最后能解決并且獲得賠付的卻寥寥無幾;三是汽車異響成普遍問題。異響投訴包括發動機異響、變速箱異響、空調異響、中控異響以及車門異響等,也成了各個汽車品牌遇到的普遍問題;四是第三方鑒定機構缺失。在汽車投訴涉及需要鑒定時,第三方鑒定機構的缺失,造成經銷商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的不平等現象,讓消費者維權無力。
商品類投訴居次的是服裝鞋帽類147件,比2015年同期減少26%,占商品類投訴總量的15.3%。此類投訴中,鞋帽83件,同比減少28%;服裝64件,同比減少23%;分別占服裝鞋帽類投訴總量的56.5%、43.5%。
商品類投訴第三的是通訊產品類122件,同比減少0.8%,占商品類投訴總量的12.7%。
服務類投訴:美容美發 家居裝修 電信服務占比大
全年共受理服務類投訴503件,排名前三的依次為居民服務類141件、裝修服務類81件、電信服務類59件。
服務類投訴居首位的是居民服務類 141件,比2015年同期增加33%,占服務類投訴總量的28%。此類投訴中,美容美發類投訴83件,同比增加102%;攝影及擴印類服務投訴44件,同比增加83%;洗染類投訴 19件,同比減少44%;分別占居民服務類投訴總量的58.9%、27.7%、13.4%。
服務類投訴居次位的是裝飾裝修服務類81件,比2015年同期增加45%,占服務類投訴總量的16.1%。
全年家居建材裝修服務類投訴同比增量翻番,消費者反映問題主要有六類:一是收錢關門欺客。部分家居建材城中的個體商戶收取消費者訂金后關門走人,欺騙消費者;二是促銷活動不簽合同收定金。活動結束后加價銷售或強制消費,侵害消費者權益;三是售后服務跟不上。廠家的“三包”承諾無法兌現;四是套餐虛假宣傳。部分企業為吸引客戶,特意除去一些在裝修工程中的必做項目,以超低價誘惑消費者,侵害消費者知情權;五是謊報水電改造費。經營者在介紹水電路改造時,通常以口頭許諾的方式,向消費者許諾改造費用,而配件收費與配件品牌并未寫入合同,為后期增項與偷工減料提供方便;六是主材偷梁換柱。某些家居建材裝修服務經營者“偷梁換柱”現象屢見不鮮,實物和樣品不符,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
服務類投訴第三位的是電信服務類59件,比2015年同期減少38.5%,占服務類投訴總量的11.7%。其中固定電話服務31件,同比增加210%;移動電話服務20件,同比增加122%;其他電信服務8件,同比減少89%;分別占電信服務類總量的52.5%、33.9%、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