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想衣裳花想容”,自古至今,人類的生活都離不開衣食住行。可你對衣裳有多少了解呢?2月20日至3月6日,15集電視講座《中國衣裳》在央視《百家講壇》播出,中國衣裳的千年之變在主講人、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李任飛舉手投足間得以呈現。
這已是李任飛第二次站上百家講壇,前次講《名相晏嬰》,此次講《中國衣裳》。你可能想不到,侃侃而談、風范儒雅的他,其實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理工男”。從中學開始,李任飛就是理科“學霸”,本科和碩士也學的是無線電類的理工科專業,在西南交大任教后,所教授內容也與通訊、計算機相關。
年輕人穿衣
用不著天天穿漢服
有傳統元素就好
20日下午,記者在成都東三環外的一間茶樓里見到了李任飛。與電視屏幕中一樣,除了一件黑色的外套,一件棉布立領,帶著中式盤扣的襯衫吸引了記者目光。“我就喜歡穿這樣的衣服,最喜歡的就是這種既不是完全的傳統,又帶著中國傳統元素的服裝。”
談起此次播出的《中國衣裳》,李任飛介紹,“2014年,我在《百家講壇》的講座《名相晏嬰》播出后,反響很好。過后,編導魏學來找到我,希望可以再次合作,最終確定了這個題材,之后就是長達一年多的準備。”
另一個讓李任飛覺得詫異的是,經常有人穿著長衫、漢服出現在大街上,引來的卻是周圍人詫異目光。如何讓年輕人喜歡上傳統服飾呢?李任飛認為,首先要了解傳統服飾背后的文化;其次是,服裝設計師們可以在現代服飾中加入古典設計元素,“這樣既好看又有傳統元素,根本用不著天天穿上漢服、長衫。”
影視劇服飾
大部分“不講究”
易讓人誤讀傳統服飾文化
“服裝是穿在身上的文化,也是人類文明的直觀體現,中國服裝更是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但可惜的是現代很多人知之甚少。”李任飛說,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在當下播出的眾多影視劇,尤其是古裝劇,”娛樂劇就不說了,一些正劇竟然大部分的穿衣都沒有講究,甚至是錯的。”
“比如之前播出的一個關于武則天的古裝劇,稱帝時穿的竟是拖著長長擺尾的龍袍,這是一種錯誤的穿法。”李任飛說,在唐代,皇帝的衣服上不會出現龍的圖案,即便出現也是與其他十二物種一同出現。龍袍是在元代以后才興起的,宋代時在一些常服中,也有部分出現。李任飛直言,“如果這樣下去,人們會覺得古代人的衣服就是這樣穿的,會讓國人對傳統服裝的印象更加混亂,對傳統服飾文化造成誤讀。”
成都商報記者 杜玉全 攝影記者 王紅強 實習生 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