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26日電 “科研的規律就是不斷經歷失敗,你可能做了成百上千次實驗都是失敗的,當你做到最后一次時幸運的成功了,然而感受短暫的成功喜悅后,你又要即刻投入下一項研究,可能又將進入循環的失敗,這對人的考驗很大,可謂十年磨一劍,所以做科研需要無比堅韌的毅力。我已經習慣并享受這個規律,放空自己,才能不斷創新。”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孫玉山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對記者說。
孫玉山長期致力于纖維新材料研究,并取得了諸多成果。對于我國紡織產業的發展,他多次強調要加強創新和自主研發能力,努力提高核心競爭力,才能不斷壯大我國紡織產業的發展。“我們不能全部采用拿來主義,更應該鼓勵原創。”孫玉山不僅這么說,也一直以“原創”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1992至1995年,孫玉山帶領團隊在國內首先開發出海藻、甲殼質等纖維醫用材料制造技術并獲發明專利授權,建成國內首條醫用海藻酸鹽纖維生產線,提高了我國醫用纖維的創新發展和創傷醫療水平,促進了海洋生物源纖維開發及產業化應用。“醫用海藻纖維敷料具有高止血性、高吸液性、高透氧性等優越性,在醫療衛生產業有諸多應用,而當時能夠規模生產的只有歐美企業,我國一直依賴進口。要想不受制于人,只能進行自主研發。”于是,孫玉山自行摸索,針對敷料無紡制造、臨床易去除、醫療功能等對海藻纖維性能的要求,創新開發了控制海藻酸鈉的M(甘露糖醛酸)和G(古羅糖醛酸)的比值,探究了干燥致密化的影響,使纖維滿足醫用無紡敷料加工要求和高吸收性的同時,遇體液或生理鹽水時也能易去除。經過刻苦鉆研,孫玉山最終突破多項技術難題,建成了國內首條醫用海藻纖維專用生產線,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
針對國外對高性能纖維的技術封鎖以及我國國防、航空航天等應用的需求,2013年,孫玉山創新開發出國內唯一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干法紡絲技術,提高了產品質量優勢,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并在國際上首次創新提出了高性能聚乙烯紡絲原液通過噴頭拉伸解除大分子糾纏點的“紡程解纏”機理,解決了“適宜大分子纏結點”與過低紡絲原液粘度及過低噴絲板前壓力的矛盾。談到這段經歷,孫玉山坦言:“這其實是對技術細節的一個調整,即在噴絲板下方做一些設備方面的調整,就解決了纏結點的大問題”。這一小細節的調整,不僅解決了紡絲過程中因大分子過度糾纏而制約拉伸取向的難題,更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益。
回顧自己投身紡織科學的經歷,孫玉山笑談:“從小父親教育我,做一行要愛一行,偶然的機緣,我進入了紡織行業,從此就堅定不移的走上了紡織科學道路。”然而,孫玉山的科研之路并非坦途,他在擔任“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設備和工藝”項目的首席專家期間,以滿腔熱情全身心投入科研,由于整日撲在工作上,勞累過度,導致胃出血,差點出不了醫院,“那時技術處于初級階段,很不成熟,如果輕易將設備放大為生產規模,一旦生產環節出現任何問題,那我們就要損失大筆費用,所以我時常在現場盯著,經常一天幾乎只睡3小時左右。”面對重重困難和挑戰,孫玉山帶領團隊經過十余年持續攻關,歷經無數次實驗失敗,最終開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全套裝備國產化的萬噸級Lyocell纖維連續薄膜推進式真空蒸發溶解——干噴濕紡工程化技術,為紡織原料可持續發展難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孫玉山表示,從整體上看,我國紡織行業科技發展與紡織強國仍存在一定差距,但近年來已取得很大進展,“過去我們是跟跑,現在一項成套技術所包含的系列技術中我們是跟跑與并跑并存,甚至有些技術我們已經在領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