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成上市紡企減員降壓 凱瑞德 8年員工流失近5000人
雖然中國是紡織品生產大國,但隨著棉花、羊毛等原材料價格上漲和人工成本上漲,紡織企業的利潤被一再擠壓。
為了節約成本,多數紡織企業開始轉型,并尋找降低成本的良方。其中,有紡織企業表示:“今后將更多地投資于自動化設備,兩年內將裁減三分之二的勞動力。”
事實上,為了降低人工成本,多數紡織企業開始想辦法減少生產人員的數量,并采用智能或其它方式替代人工成本的增加。據記者整理 同花順 統計數據發現,與2015年相比,2016年,在40家紡織業上市公司中,有近五成的上市紡企減員。
紡織企業減員降成本
2016年,紡織行業成本的不斷上漲,使得紡企生產增速呈現逐漸趨緩態勢。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38480戶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9%,低于上年同期增速1.4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國內人工成本的不斷上漲,并向歐洲用工工資貼近,國內紡企以前的“人口紅利”優勢逐漸降低,紡企優勢大幅減弱。
據報道,國際紡織制造商協會(International Textile Manufacturers Federation,簡稱ITMF)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6年間,意大利和中國的紗線勞工成本差距縮小30%,從0.82美元∕千克降低至0.57美元∕千克。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當前國內的勞動力成本不斷升高,讓原本就以“人口紅利”為“競爭力”的國內紡織業面臨了新問題。
在人工成本大漲的情況下,多家紡企開始逐步減少員工的數量,其中,凱瑞德隨著業績的大幅下降和虧損,導致員工急劇流失。最后,公司更是將紡織主業剝離上市公司,轉型互聯網行業。
從同花順數據來看,凱瑞德2009年員工數量為5047人,而到了2011年,公司的員工總數直接銳減至1423人,截至2016年,公司因為剝離紡織主業,使得公司員工人數僅余58人。這意味著,2009年至2016年的8年間,公司員工流失近5000人。
此外,與2015年相比,2016年員工總數減少最多的則是 魯泰A ,公司員工人數從2.2445萬人減少至2.1019萬人,一年間,員工人數減少1426人。
力推智能制造
記者發現,在紡織行業大環境變化之下,人工成本越來越高,紡織企業紛紛轉型,或將廠房建到人工成本低的區域,或降低員工數量,用機器替代。
以魯泰A為例,公司開始積極研發智能制造,與康平納公司合作,聯合研究開發全國首臺套“筒子紗染色數字化車間”,實現了紗線經軸的中控染色、智能配送;通過推廣自動穿筘機,提高織造生產效率,使織布智能化生產獲得新進展。目前,公司初步建成紡紗、漂染、織布智能生產工廠,智能化制造初露雛形。
據了解,為促進紡織行業穩定持續發展,推動落實《紡織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和《紡織強國實施綱要》四大戰略任務,以智能制造為方向實現精益發展就是其中需要大力發展的一個項目。而加強紡織數字化、智能化裝備開發,推進智能化車間(生產線)建設,培育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在紡織行業融合應用,促進要素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制造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形成紡織經濟發展新動力則成為紡織行業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
開拓東南亞市場
除了智能化發展外,為了節省人工成本,多數紡織企業還選擇在國內西部地區或是東南亞地區建廠。
據魯泰A2016年年報顯示,報告期,魯泰越南公司一期色織布項目順利投產,后整理生產線及魯安成衣襯衣生產線正在有序建設中。
紡企在東南亞建廠早已有之,不過,在越來越多的紡企涌入東南亞建廠后,使得這些地區的工資也隨之上漲。
據媒體報道,2017年東南亞地區迎來漲薪潮,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國同步調漲。其中,越南分4個區調漲,平均漲幅約7.3%,印尼漲幅約8%,柬埔寨漲幅約9%。
報道稱,近幾年東南亞越南、印尼等國年年調漲最低薪資,2017年也不例外。其中,越南部分區域2017年勞工每月最低薪資已由2016年350萬越南盾調高至375萬越南盾,折合約165美元,漲幅7.14%。
有業內人士分析,即使東南亞國家漲薪,但與中國的工資水平相比仍差一大截,紡企在國外建廠仍有利可圖。此外,由于國內外棉價有一定差距,因此進口紗在中低端紗領域仍具備很強的競爭力。有數據顯示,截至1月20日,國內棉花價格B指數為15627元/噸,高于國際棉花價格指數1000元/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