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區工業經濟位居前列的紡織服裝業集聚地古林鎮看到:外向型經濟固然是重要的發展之路,但過度依賴于國際市場容易導致抗危機能力降低,經濟發展受制約風險加大。國內市場,這個深藏巨大黃金的空間讓古林紡織服裝業找到了“兩條腿走路”的方向:立足現有外貿加工優勢,同時撬開一條通向內貿發展之路。
南鄰櫟社機場,位于寧波臨空經濟示范區核心圈; 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1200余家,年產值71億元……?有著這樣的區域優勢和產業優勢,該怎樣引導古林鎮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6月9日上午,一場名叫“古林今彩”古林時尚特色小鎮建設論壇轟轟烈烈展開,學界代表和業界巨鱷發起了一場頭腦風暴,就古林鎮如何打造城西橋頭堡、發展紡織服裝產業“論劍”。記者了解到,該論壇也是本屆浙洽會海曙分團的系列活動之一,是以紡織服裝產業為重點,所開展的行業性專題活動。
古林紡織業現狀
產業集聚發達,引國際名品貼牌加工古林稱得上全國紡織服裝外貿出口生產基地之一,在不到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著1200多家紡織服裝加工的企業,其中年收入在2000萬元及以上的規上紡織服裝企業60多家,占全鎮工業企業產值的43.5%。簡單來說,一個千萬級的紡織服裝訂單,對方只需要指明款式和要求,短短幾天時間,古林當地的企業就能完成織布、染整、印花、服裝加工、包裝全過程。
企業集聚,技術熟練,設備先進,自然成為外商貼牌生產的首選地。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古林企業就為國際品牌貼牌加工,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獲得“阿迪達斯”“杰克瓊斯”“優衣庫”“背靠背”等近百個國際知名品牌的授權加工,產品遠銷到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找出路
古林紡織服裝,不能只為他人做嫁衣過于單一的外向型經濟結構直接導致紡織服裝業受國際市場影響大;雖然在貼牌加工過程中嘗到了甜頭,但為他人做嫁衣,自己永遠只是配角。
自我發展的需求使企業看到了國內市場這塊“肥肉”,古林的一批企業開始行動起來,打出自己的品牌,打造自己的特色,吸引國內的消費人群。
從2007年開始,古林的嘉樂企業通過“22ND”這個戶外運動品牌打開內銷市場,該品牌作為央視CCTV-5上榜品牌和全國戶外運動大會指定品牌,目前已在東北以及華東等區域開設100余家自營門店。記者了解到,“22ND”目前已全線進駐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江蘇和浙江等核心市場,并且在這些區域的商場中始終保持同品類業績領先的市場定位,打破了同行業“北面”“哥倫比亞”“狼爪”等老牌巨頭壟斷的局面,年銷售額達2394萬元。
同樣落戶于古林的麥中林服裝,則力求通過模式創新來打響品牌在市場的影響力。“我們賣的不光是服飾,是一種生活方式。”麥中林服裝有限公司品牌總經理孫維輝介紹,“我們用兔子作為品牌形象,取名‘mild兔’,喚起內在的童心,分享微笑。”2012年在寧波天一廣場開出了第一家三層樓的品牌專賣店——“兔子生活館”。如此文藝范的品牌店在寧波迅速走紅,短短幾年已達150家。依靠越來越強大的粉絲團,撐起了該品牌2016年7000萬元的銷售業績。
據統計,目前古林已經擁有lovetheme、克魯斯、巴比樂樂10多個自主品牌,產品覆蓋輕奢、休閑等不同檔次,能夠適應不同人群的需要。
未來發展方向
時尚特色小鎮,目光轉向國內市場 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大鵬看來,如何在嚴峻形勢中突圍而出,引導和幫助企業進入轉型升級、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的新階段,整合資源、創新模式、鏈接上下游,找到行業發展的新動能,對于海曙這樣產業集聚地而言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長期以來,國內許多地方的采購商慕名到古林采購紡織服裝品,但由于沒有一個集中展銷的市場,加上古林紡織服裝企業主要是做外貿出口生意,沒有考慮國內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采購商們往往敗興而歸。市場的需求便是企業發展的方向。地方政府清醒地看到這一事實,開始著手打造古林時尚特色小鎮,為企業轉戰國內市場“搭臺”。
今天的論壇中還穿插了古林鎮入選國家服裝產業“百鎮計劃”的授牌儀式。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古林鎮還將繼續為企業搭臺提供機會,吸取經驗,力圖讓時尚特色小鎮成為古林紡織服裝產業的窗口和發展新出路。
據悉,紡織服裝既是重要的傳統產業,海曙區的紡織服裝業(包括制造和銷售)占全市比重30.0%以上,也是未來所要重點發展的優勢產業,海曙區將在十三五期間所要重點打造的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中時尚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當前和未來的海曙經濟社會發展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