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0日,第一個中國品牌日如約而至。品牌是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的追求,是供給側和需求側升級的方向。“中國品牌日”獲國家層面批復,標志著“發揮品牌引領作用”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在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關鍵期的大背景下,品牌無疑成為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
首迎中國品牌日
經國務院批準,今年起,我國將每年5月10日設為“中國品牌日”。5月10日,我國第一個品牌日主題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開啟自主品牌發展新時代”。
國家發改委等9部委聯合召開新聞通氣會表示,設立中國品牌日的目的,是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培育發展自主品牌,消費自主品牌產品,增強自主品牌保護,助力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升級。
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巡視員王東5月9日透露,在明年的品牌日之前,國家層面關于品牌發展的頂層設計將會正式出臺,目前發改委正在會同有關部門商議細節。未來還可能有品牌發展的協調機構平臺。為了促進品牌的建立和保護,除了目前已有的舉報訴訟、黑名單等懲罰機制以外,有關部門還將建立第三方獨立檢測機制。
“加強品牌建設,發展品牌經濟,就是要提供更多的消費者信得過的自主品牌產品,提振消費信心,引領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唯此才能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王東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在高鐵裝備、移動通信等高端領域樹起了品牌,贏得了口碑。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品牌發展存在國際知名品牌少、品牌影響力小、話語權弱、品牌價值低、總體形象欠佳等短板。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質量、創新、誠信、文化、人才、營銷、環境等品牌影響要素上存在不足。”王東表示,下一步應圍繞加強品牌建設、發展品牌經濟這條主線,全面改善品牌發展影響要素。
京城品牌總動員
與國家品牌戰略頂層設計同步,北京在全國率先掀起新一輪品牌升級浪潮。2017年5月10日,首個“中國品牌日”,由權威媒體、協會、研究機構聯合發起的“大品牌510工程暨北京品牌月”正式啟動。
精耕于品牌,包括中國商業文化研究會、中國商業聯合會等6家“中字頭”協會,北京品牌協會、北京市商業聯合會等15家“京籍”協會,以及北京商報社和北京時間等媒體機構都代表各自領域闡釋了品牌的重要意義。
北京市商業聯合會會長于學忠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品牌510工程暨北京品牌月對于品牌企業來說是一次集中體現。眾多知名企業和有價值的商品,將在大品牌510工程上得到體現,同時,也給了消費者一個值得信賴的平臺。
品牌競爭力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外在表現,有不可替代的差異化能力,是企業所獨具的能力,是競爭對手不易甚至無法模仿的。然而,品牌也是企業長期積淀下來的。大品牌510工程的設立有利于企業強化自身的品牌意識,同時也更有利于引領消費。
談起510品牌日,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期,中國烹飪協會高度重視中國品牌日的活動,通過中國餐飲業百強、五百強、十大品牌的評選、對話深耕自主品牌活動將著力發揮品牌的引領作用。”據組委會介紹,大品牌510工程已經得到了180家媒體和百余家企業的積極響應。
“推動餐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向深入,為提升行業質量安全水平、做大做強實體經濟、全面開展品牌建設系統工程貢獻不可替代的核心力量,品牌企業發揮引導作用,帶領全行業向年營業收入4萬億元目標全力沖刺。”姜俊賢對未來品牌在行業的引領作用充滿信心。
中國經濟報刊協會會長莫新元表示,從表面上看,品牌只是一個企業或產品的標牌,實際上,品牌作為一種差別化的標志,代表著企業的價值觀和它所倡導的生活方式,一個好的品牌能通過它的品牌號召力把與它有相近和相同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顧客集成在一起,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
品牌經濟正當時
國際品牌咨詢公司Interbrand發布的2016年全球最具價值品牌100強排行榜中,中國上榜品牌僅有華為和聯想。
一面是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一面是性價比高、有品牌的產品需求得不到滿足,部分消費流向國外。中國自主品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也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
品牌建設并非一蹴而就,中國行業報協會執行秘書長劉燦國就表達了電商飛速發展對企業品牌建設的沖擊。劉燦國表示,中國缺乏從大品牌到偉大品牌、從制造到消費全流程培養品牌的土壤,隨著電商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低價產品過度追求,假冒偽劣產品再次抬頭,很多商品為了“迎合”消費者忽略了自己的品質,這不利于我國加速樹立自己的品牌。
電商崛起暴露了中國品牌發展的歷史短板。過去30余年,得益于改革開放政策和人口紅利,中國制造業市場份額快速提升。外資的進入,帶來了資金、技術和工業設備以及廣闊的國際市場,國際代工生產模式在東南沿海遍地開花,中國廉價勞動力市場得到釋放,國內消費市場也逐漸培育起來。
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制造業存在于全球分工鏈條的下游,未來制造業轉型必須依靠自主創新與培育國內市場,沒有長遠的品牌戰略,便很難立足。
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經濟就告別了“全面短缺”的時代,在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代創業者中,一些富有遠見的企業家才敏感地意識到,未來市場的競爭核心是品牌的競爭。品牌是歸屬于商業組織的一種無形資產,但它的本質還是產品。
“打造自主品牌,是個系統工程。”王東說,一方面,企業、政府、第三方機構有機結合,凈化市場環境,完善法律法規,改變政策碎片化現狀,做好品牌發展頂層設計;另一方面,從質量、創新、誠信、人才等諸多因素出發,為品牌培育營造良好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