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日舉行的中國江蘇·大院大所合作對接會——高端紡織專題推介會上,國內外30多名紡織行業知名專家,為南通紡織產業轉型發展問診把脈,為企業破解技術難題建言獻策。
歷史悠久,轉型升級刻不容緩
南通紡織產業發展歷史悠久。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已形成門類齊全、規模龐大、科技水平較高、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的紡織產業體系。
目前,全市共有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1400多家,產值超過2200億元,占全省份額的15%、全省第二。被中國紡織協會授予“中國家紡名城”稱號,與紐約第五大道、德國法蘭克福一起,躋身世界三大家紡產品集散中心。
“當前,原材料、用工、環保等要求不斷提高,研發投入強度不大、自主創新不足、產品附加值偏低等矛盾問題開始凸顯,對紡織產業持續發展逐漸形成了挑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已經刻不容緩。”面對遠道而來的專家,副市長徐新民介紹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高端紡織產業發展,將其列入重點發展的“3+3”產業之一,明確專門部門研究推進產業發展,主攻智能化、功能化、生態化、信息化,推動“互聯網+紡織”進程,努力打造高端紡織制造強市。
質量優先,分析缺點不可或缺
“中國紡織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方針是創新驅動、質量優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作為從南通走出去的院士專家,姚穆對于家鄉紡織產業的發展,一直身體力行、出謀劃策。
對于家鄉紡織產業的發展,姚穆給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在現在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產業鏈的延伸工作,往前要進一步把原料做好,往后要把市場做好,“密切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看看社會需求有什么新變化,在這方面我們還有不少工作要做”。二是進一步貫徹“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指導方針,“怎么在政府主導下產學研結合,以企業為主體圍繞最終產品開發、最終市場做好創新工作,是值得我們特別關注的中心問題。”三是所有的研究、發明、開發工作,除了研究分析其優點、特點,還要分析研究其缺點。
“大企業要做‘新’、做‘強’,中小企業要做‘精’、做‘專’、做‘特’。”姚穆提醒紡織企業,要重視穩定產能,不要盲目擴大產能,同時,要重視“多品種、小批量、快交貨”的市場準則,穩定占領市場,“盡量采用高性能纖維、新功能纖維、多纖維混紡和交織生產多功能新品種”。
先進技術,引領產業高端發展
當天的推介會上,來自澳大利亞、日本、臺灣等地的8名國內外專家,帶來最前沿的先進技術。
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終身講習教授、迪肯-南通先進纖維材料聯合研究院院長林童和澳大利亞迪肯大學商務部高級商務經理David Pardoe,就如何推進產業化進程進行了闡述。日本信州大學教授金翼水介紹了日本信州大學纖維工學研究機構在納米纖維材料方面取得的成就。他們制成了有特殊功能的納米纖維服飾,還成功制作出納米纖維音響通氣孔、納米纖維擦拭布、納米纖維面膜等產品,目前正在研究用于鋰電池隔膜的納米纖維材料。
“制備功能纖維材料的理念是低碳、綠色、環保。”東華大學教授王華平講述了在功能纖維新材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們通過仿造大自然、原生態的特質與構造,集合多種高新纖維材料與技術整合打造仿棉纖維,保持合成纖維保型保鮮特征的同時實現柔軟棉質,目前已成功運用于食品、造紙、生物醫學、微電子器件等多個領域。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景燁教授帶來了制備紡織品方面的一項新技術。通過這項技術制備的納米材料具有耐磨損、耐水洗等良好性能,能夠制成抗超級細菌棉布等商品。
“這么多專家學者帶來了很多創新點,讓我們學習接觸到了很多新鮮事物。”紫羅蘭家紡董事長助理劉金抗表示,作為企業,他們非常渴望對接先進技術和高端人才,希望通過產學研創新,來推動紡織產業高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