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終,市場的熱度逐漸降下來了……但是紡織老板們閑不下來,除了要忙著收款,還要操心節后用工問題!特別是發達地區紡織業,也即勞動密集型行業,或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用工荒!企業“用工荒”將直接導致企業老板的“用工慌”恐懼升級!最害怕的則莫過于老員工紛紛離職、新員工遲遲不到,公司寂寂寥寥,車間冷冷清清,辦公室稀稀拉拉,招聘會門可羅雀。
沿海地區和內地
對于產業工人的需求將迎來史上最激烈的爭奪!
根據公開信息,山東沿海地區紡織企業2007年紡紗工人工資在700~800元/月水平,2008年躍升至1500~1600元/月,漲幅高達100%。2008年之后,紡織工人工資“芝麻開花節節高”。至2015年底,山東威海、青島、濟寧等地紡織工人工資已達到2800~3500元/月(一線普工工資),而稍有技術的工人工資則是4500~5000元/月起步,月入萬元也已是普遍情況。
與此同時,工人回流和“招工難”也已成為近年的普遍現象,特別是在東南沿海地區勞動力市場頻現“用工荒”。
隨著國家大力倡導的產業轉移初具成效,東部地區的產業升級,紡織服裝行業開始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給當地的就業人員提供了很多崗位,這些人不需要遠程到其他省市,而就近在家鄉就業,工資待遇不會低多少,消費水平低,住宿回家等開支減少,又可兼顧父母孩子,在很大程度上也減少了沿海地區的勞動力資源。
隨著紡織產業轉移的逐步推進,去內地辦廠的企業越來越多,紡織熟練工回流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有些企業甚至于還會帶去一些沿海地區的熟練工。
沿海地區,已經不適合基礎產業工人的生存,別說買房子了,就是日益高漲的房租和生活必需品物價上漲,已經產生了極強的壓迫感。
我國現行的城鄉“二元”管理體制是以“戶籍屬地管理”為依據,將戶籍人口和外來流動人口置于兩個不同的管理體系,各自獨立運行的管理模式。
外地勞務在城市中屬于弱勢群體,基本享受不到當地與戶籍掛鉤的居住、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權利,同時又缺少話語權,“同城不同權、同工不同酬”是他們的真實寫照。在戶籍這道門檻下,個人無法在城里尋找到“家”的歸屬感,只能游離在城市的邊緣。這是“用工荒”形成的制度根源所在。
另外,其他行業的迅猛發展,無論是內地的工廠,還是沿海地區本身,也在爭奪我們紡織行業的勞動力資源。
隨著紡織業階段性復蘇,訂單將持續穩定增長,國內對于熟練工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而我們糾結的“招工難”和“就業難”也會越來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