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緊緊圍繞紡織服裝首位產業,堅持把招大引強作為“關鍵一招”,完善工作機制、強化工作舉措,一大批大項目、大企業、大品牌紛至沓來,呈現出了特有的“于都現象”。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于都縣引進紡織服裝類企業62戶,引進國內外自主品牌89個,ODM品牌76個,是過去5年招商項目的總和。
在項目的有力推動下,全縣紡織服裝產業集群被評為江西省重點工業產業集群,規模以上企業達53戶,全產業產值超300億元。梳理于都紡織服裝產業發展軌跡,不難看出,這其中離不開對“準、強、高、升”四個字的準確把握。
產業定位“準”。于都縣傳統手工制造業發達。目前,該縣從事紡織服裝產業的人數超過30萬人,相當于每3個于都人就有1個人從事紡織服裝工作,崗位涵蓋了車位人員、技術人員、營銷人員和高層管理人員。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年底,于都縣內紡織服裝行業從業人員5萬余人,共有各類紡織服裝企業近2000家(戶),為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此外,于都縣享受蘇區振興、對口支援、瑞興于試驗區,以及西部大開發稅收政策等利好政策。紡織服裝作為該縣的首位產業,是贛州市重點扶持產業之一,被列為省級重點工業產業集群,政策優勢進一步凸顯。同時,該縣科學確定產業發展思路,實施招商引資、平臺建設、幫扶企業“三輪驅動”,力爭到2020年將紡織服裝產業培養成“千億元級產業集群”。
發展平臺“強”。于都縣堅持以政策平臺建設為抓手,積極筑巢引鳳,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縣里專門聘請中國服裝行業協會專家團隊編制了《于都縣紡織服裝產業發展規劃》,傾力打造“中國紡織服裝時尚名城”。同時,把突出智能制造和全產業鏈發展統籌起來,把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在規劃中,進一步完善工業園區平臺功能,并投資30億元用于道路、水電、綠化等項目建設。于都縣大力推進“智造基地、設計中心、展銷中心、檢測中心、物流中心、面輔料市場、服裝學校、總部大樓、人才公寓、水洗產業園”十大平臺建設,為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
于都結合中央、省市各項政策,制定出臺《于都縣扶持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若干政策(2017~2020年)》,規劃建設了集服裝設計、品牌策劃、展示展銷、培訓孵化、電商營銷于一體的紡織服裝產業綜合體,切實為產業集群提供全方位服務。
服務水平“高”。于都縣始終把優化環境作為招大引強的重要一環,堅持主動對接、廣納賓客,切實為項目落地提供最優質、全方位的服務。2017年,全縣累計外出招商139批次,累計洽談項目103個,已簽約項目82個,簽約總額62.17億元,項目數量增長382.35%,投資總額增長62.68%。2018年一季度,全縣外出招商26批次,已簽約項目14個,簽約總額5.09億元,其中有紡織服裝類項目12個。該縣鼓勵返鄉創業,大力實施“于商回歸”工程,不斷開創招商引資新局面,并通過于都商會“牽線搭橋”,幫助引進更多產業項目,形成“引進一個、帶動一批”的聯動效應。
與此同時,該縣構建了項目推進“綠色通道”,簡化辦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及時協調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推動簽約項目“早開工、早見效”。
產業競爭力“升”。于都縣主動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大力實施“互聯網+”,引導企業做大品牌、提高質量,在市場競爭中占得先機。此外,突出抓好“三品”建設把增品種擺在第一位,切實吸引更多的企業入駐,鼓勵企業開發男裝、針織、輕紡等產品,切實補齊品種單一的短板。按照全產業鏈發展理念,于都縣結合“互聯網+”、智能制造等平臺,大力發展定制、網紅、柔性、智能制造等各種業態;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建設“云平臺+設計師”的設計中心,實現從加工貼牌的價值鏈低端到擁有自主品牌的價值鏈高端蛻變。
此外,于都縣堅持深化開放合作,將“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不斷增強產業的區域影響力。該縣紡織服裝產品由原來單純委托加工發展到自主生產、自己銷售、自有品牌,產品不僅銷往全國各地,而且出口到歐美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