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棒捶得叮叮當當,連同印花時心弦的輕輕撥動,合成美妙的樂音,訴說著手工藝的閑適與詩意,表達著農耕文明的恢宏與靜美……這獨具特色的工藝就是陜州捶草印花技藝,2013年被河南省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將芊棒棒草依次排列在棉布中間,用棒槌一陣捶打后,草的汁液慢慢滲入棉布中,不一會兒工夫,一塊漂亮的花布就完成了。”近日,在陜州區西張村鎮人馬寨村秀云民間藝術館,河南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朱秀云和幾位村民并排坐在桌子前,現場向記者展示制作捶草印花工藝品的過程。
“捶草印花工藝流程看似簡單,但要完美完成卻有著文字難以表達的微妙技術。”朱秀云介紹,構圖布局、捶草用的墊板,捶打用的工具,面料的薄厚、草葉生長的季節和含汁量的多少,特別是捶打時使用的力度,完全要靠制作者手上的感覺,而這種手上發力的感覺取決于捶打的經驗和體會,經驗越豐富,力度越精準,越能完美展現傳統工藝的手工之美。
據了解,捶草印花技藝相傳起源于明清時期,是農耕時期百姓智慧的結晶和審美需求,也是一種地域性較強的民間印染技術,在豫西地區的廣大農村普遍流傳。那時候沒有化學染料,草是最廉價的,幾乎沒有成本,于是,老百姓就用草葉在土布上榨汁滲印,自制花布,這種取之天然、簡便易行、美化服飾的印染方式,無意中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樸素理念。
今年68歲的朱秀云,小時候穿過土布捶草印花做成的衣服,對這種古老的印染技藝有著特殊的感情。從2008年開始,她走訪多位老人,虛心拜師學藝,經過反復試驗,終于掌握了捶草印花技藝,將這種瀕臨失傳的技藝整理出來,并進行傳承和廣泛傳播。
隨著這幾年陜州地坑院景區的開發,朱秀云等人用捶草印花技藝制作出的床單、圍巾、手絹等用品與飾品,得以展示給更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售價從幾元到幾百元不等,令游客愛不釋手。2017年8月,朱秀云還帶著她的捶草印花工藝品參演了在北京錄制的《魅力中國城》,向全國觀眾展示了三門峽民間藝術的無窮魅力,為三門峽爭得了榮譽。
2017年,朱秀云的外孫女、畢業于四川音樂學院的牛天藝決定回到家鄉,幫助姥姥一起將捶草印花技藝傳承并發揚光大。一年多來,她們將非遺與研學旅行、文化藝術教育相結合,已在人馬寨村組織了數十場學生研學和文旅活動,并研發了數十種捶草印花創新產品,舉辦了“非遺傳承人培訓班”,同時還在積極擴建古村人馬寨研學營地和手工工坊生產基地。“我學的是管理類專業,想把所學用到傳承和發揚捶草印花技藝上。”牛天藝說,現在的她已經深深癡迷于這項古老的工藝。
“經過十余年的挖掘研究、精心創作、傳承創新,目前陜州捶草印花技藝正在積極向國家級‘非遺’項目努力。”朱秀云說,中國民協顧問夏挽群曾這樣評價捶草印花技藝:“簡單和原始恰恰是它的價值所在,它是全國唯一的。”因此,她堅定地相信,有朝一日,捶草印花技藝定能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從而煥發出勃勃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