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服裝批發市場,還是零售時尚品牌?是恨透了馬云的線下專業市場,還是主動擁抱新零售的線上電商?觀察最近一周的廣州白馬服裝采購節,這個老牌服裝專業市場的產業邊界已經模糊到無法界定。與白馬同時代的國內其他老牌服裝專業市場,同樣經歷著不變革就淘汰的困境。著名的北京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去年徹底關閉了,曾經雄踞一方的西安服裝批發市場如今市場冷清,活得比較好的如上海七浦路服裝批發市場、武漢漢正街市場,都是在各種跨界轉型中,及時抓住了電商和設計這兩根救命稻草。
賺快錢時代一去不復返
在上世紀90年代淘寶還沒有誕生時,各地的服裝批發市場是服裝流通的最重要平臺。廣州作為制衣企業最集中的城市,誕生了以白馬、紅棉等為代表的批發市場,為全國其他服裝批發市場提供貨源。
2003年以前的20年,是中國服裝行業的黃金時期,也是賺“快錢”及“容易錢”的時代。在為白馬服裝采購節18日開幕錄制的VCR中,一個品牌創始人回憶起當年的黃金時代:“做好一批服裝,第二天能賺幾千元,過幾天可能就賺幾萬元了。”
但馬云出現之后,著名的北京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去年徹底關閉了,興盛30年依舊擺脫不了被淘汰的命運。還有很多批發市場產業凋零,如曾經雄踞一方的西安服裝批發市場,如今已是市場冷清。像廣州白馬市場這樣還能每年舉辦服裝采購節帶動產業發展的,已經算是活得非常不錯的專業市場了。
設計成為轉型新動力
中國服裝業過去四十年的發展模式總體上是外延式增長及規模擴張,這一模式的好處就是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實現量的擴張,目前我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服裝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但最大的惡果就是大而不強,品牌數量少,高端產品少,最關鍵的是設計水平低,這已經成為阻礙中國服裝品牌成長及與海外品牌競爭的致命因素。
改變這個行業的痛點——原創設計水平低,成為了多個老牌服裝專業市場轉型的一個方向。如武漢漢正街市場,目前有設計工作室300余家、專業設計人員900余名、年設計60000余款,漢派時尚男裝與杭派、粵派男裝漸成三足鼎立態勢,2018年銷售有望突破450億元。
廣州白馬市場之前就是全國知名的服裝品牌孵化基地,從這里走出了愷撒、哥弟、歌莉婭、比音勒芬、歐時力、朵以等諸多服裝品牌。據白馬總經理張勁介紹:“過去孵化品牌主要通過強大的現場人流量及白馬團隊的多重服務完成,幫助其迅速實現產品銷售及打出品牌影響力。現在我們不斷強化設計,會從產業鏈的前端幫助品牌增強核心競爭力,最終實現從產業鏈“微笑曲線”的兩端助力品牌快速穩健成長。研發和銷售是產業鏈條上最能創造價值的兩個環節,通過覆蓋這兩個環節,白馬孵化品牌的能力會得到質的提升,品牌孵化模式也進一步得到完善。在未來的招商工作中,白馬還會將招商變為選商,對新進的商戶會進行設計方面的重點審核,加大設計因素在所有招商標準中的權重,確保新進商戶在進白馬之前就具備一定的設計理念和設計能力。”
批發市場跨界搶零售飯碗
跨界也是老牌服裝專業市場轉型的另一個關鍵詞,其中成功率最高的做法是線上線下一體化,如上海七浦路服裝批發市場、武漢漢正街市場,都是一早抓住了電子商務這根救命稻草。漢正街市場目前通過互聯網開拓網上銷售渠道的商戶達到6800家,約占商戶總數的38%。
還有一些專業市場開始搶零售的飯碗。廣州白馬市場去年開辦“BM品牌集合館”,目前已經在湖南永州、長沙、湖北荊州及河北邢臺建立了5家店,在服飾之外同時融入時尚沙龍、花藝、書吧、咖啡等復合體驗。在本屆白馬服裝采購節上,白馬進一步成立了“BM服裝時尚產業聯盟”,由白馬服裝市場與13家戰略合作單位聯合發起成立,以原創設計為核心,線上接入白馬商城,線下囊括批發和零售。通過加盟合作快速鋪開渠道,目標是實現三年100店的布局。
在上海七浦路服裝批發市場,當中的首爾時尚中心也正在逐步“去批發”,現在批發和零售的比例是3:7。
進階拓展:資產經營者要變產業運營者
但隨著產業邊界越來越模糊,競爭越來越多元,電商和設計這兩根救命稻草似乎也不夠用了。如廣州白馬市場,野心已經是向服裝產業各環節滲透,并進行產業運營,通過在更高層面及更大空間里聚集及整合企業鏈、供需鏈及價值鏈。
這可能跟白馬的母公司——越秀地產的全盤規劃有關。在業界,對于越秀地產在商業地產方面有著“前有白馬,后有西塔”的評價,白馬服裝市場就是越秀地產發展商業地產的第一步,進而開啟了在商業地產領域的輝煌之路。
8月14日剛剛履新的越秀地產董事長林昭遠,在白馬服裝采購節18日開幕式上透露:“越秀地產正積極整合各方優質資源,努力把產業地產打造成為新的增長極。白馬擁有多年沉淀的產業資源及品牌影響力,越秀集團、越秀地產將大力支持白馬通過有效嫁接融合企業總部、研發機構等優勢資源,進一步向‘服裝時尚創意產業園’轉型,繼續引領服裝產業發展。”
據介紹,目前白馬已在番禺區、白云區、海珠區緊鑼密鼓地推進項目選址工作,并密切關注杭州、武漢等地區的拓展機遇。總經理張勁也表示,未來白馬將探索建立“創意引領+渠道滲透+信息驅動+產業融合”的產業運營體系,讓白馬實現從資產經營者向產業運營者的轉變。
行業觀察:南派服裝的出路在哪里?
從上個世紀初以來,南派服裝時尚就一直引領著全國時尚潮流,是全國時尚的發源地。然而,廣州毗鄰港澳臺等地區,長期受港臺等服裝的熏陶,大多數“三來一補”企業走的是模仿路子,大量服裝是貼牌生產,并沒有自己的品牌。進入新世紀以后,以貼牌生產為主的廣州服裝業,賺取的利潤越來越低,人力成本卻起碼增加了50%,再加上電商沖擊,廣州服裝去庫存壓力山大。
特別是在當前全國服裝產業多點開花及區域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廣東服裝時尚地位存在相對下降的狀態。這種情況下,南派服裝的出路在哪里?強化原創設計及加大產業協同和融合,成為了目前行業內的首選解決方案。
按廣東服裝設計協會副主席林進亮的話來說:“現在國內服裝業模仿設計仍是主流,中國不缺服裝品牌,也不缺很有才華的設計師,但缺少有自己靈魂和專屬DNA的品牌。”什么叫專屬DNA?就是“別人只要看一眼產品,不用看吊牌和LOGO,就能知道這件產品是出自哪位設計師之手。”因此,作為設計師就必須注重原創和不斷創新,“即使別人抄,也難以抄到你靈魂的東西”。copy(即借鑒別人的設計)很容易,但粘貼(創新性及恰當地融入到自己的設計和產品中)需要才華。”
但南派服裝要成為一個明顯的流派,甚至是現象級的存在,還必須有成功的商業模式與之相匹配,這必須具備商業化運作的能力,即供應鏈管理、商業策劃、營銷推廣、商品銷售以及企業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這是獨立設計師創業及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諸多痛點,也是目前服裝行業諸多平臺和機構要為設計師解決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