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平原最東端,在滄州市海興縣張會亭鄉高灣鎮,進入農閑的村民本該在家“貓冬”,但因為北京服裝廠生產基地的建立,人們又開始忙碌起來。走進村里的服裝加工廠,貧困戶有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說起村里的服裝廠,不得不提它的建立者——海興縣政協駐村第一書記李玉印。記者趕到海興縣高灣鎮魏橋村村委會時,李玉印正爬梯子給電閘更換保險絲。辦公室沒有暖氣,只能用空調和電暖氣取暖,用電量上升,保險絲就熔斷了。失去熱源,屋內溫度頓時下降不少,未穿棉衣的李玉印不由得抱緊了胳膊。李玉印嘿嘿一笑,“駐村工作兩年,換保險絲、上房掃雪,什么都得會”。
2017年4月,李玉印到張會亭鄉雙廟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這幾個村的扶貧工作很艱巨,我們都在思考長遠的脫貧機制。”考慮到村里婦女大多留守在家照顧孩子,李玉印想著如何調動這些剩余勞動力,“找到勞動密集型企業,村民可以到工廠里做工了。”
海興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縣內沒有發展較好的支柱產業,李玉印就把目光聚焦到周邊地區,“白溝的箱包、通州密云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都考察過。”最終,通過滄州老鄉的牽線,李玉印與北京外遷服裝廠達成了合作意向。
李玉印回憶,當初北京德威信服飾公司面臨外遷,公司計劃將生產基地全部轉移到河北及周邊地區,但是公司擔心在海興不好招工。當公司負責人到張會亭鄉考察時,李玉印叫上了附近9個村的村支書,他們向這位北京客人提出了建議,“等學校放學時,看看有多少接孩子的家長,就知道有多少留守農村的婦女了。”李玉印介紹,德威信公司當時的用工需求是200人左右,實際上附近幾個村子加起來能有2000多名女性勞動力,用工需求很容易滿足。
2018年初,李玉印轉到高灣鎮魏橋村任第一書記,德威信公司的生產車間最終在5月份落在了張會亭鄉南齊村。這樣,雙廟村、魏橋村、南齊村及周邊村子的村民都來這里上班。最開始工廠招了80多人,幾乎都是農民,沒有工作經驗。“工人連電縫紉機開機都不會,更別說做衣服了。”車間主任馬偉偉向記者介紹。馬偉偉是工廠為數不多有工作經驗的員工,今年38歲的她之前在天津服裝行業打拼了19年,得知家鄉建了服裝廠,便想著回來發展,這樣還能照顧在老家上小學的孩子。她介紹,工廠開工前三個月,工人都在學習階段。她說:“一開始教工人用縫紉機做個圍裙、做塊桌布,后面慢慢教他們做羽絨褲。羽絨褲只需要縫4個片,工序簡單,適合初學者,服裝廠最終確定主要生產這類產品。”
開工前3個月,單算工人工資,不包括水電餐飲等費用,德威信公司就要補貼十幾萬元。直到第4個月,工人可以批量做出合格的衣服,工廠實現收支平衡。現在工廠平均每月可生產15000條羽絨褲。冬季是服裝生產銷售淡季,在魏橋村服裝廠,40多名工人正在熟練地使用機器進行縫制。李玉印介紹,在服裝生產旺季,工廠有120多人,這其中就包含40多位貧困戶。現在服裝廠工人平均工資在2000元至3000元,年收入就有2萬多元,“通過產業扶貧的方式,可以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南齊村村民李英今年40歲,因為家中老人癱瘓在床,家庭生活相當困難。2018年6月,她來到服裝廠打工,“俺們這里是鹽堿地,肥力有限,種莊稼不掙錢,因為照顧老人我又沒法出遠門,來這兒打工,每月能掙個2000多塊錢,正好貼補家里。”
李玉印說,幾個月的時間,服裝廠的運營已步入正軌。在他的倡導下,海興縣另外幾個鄉鎮又建立了4個服裝加工廠,除承接德威信公司的業務外,還與山東濱州一家家紡公司合作,總共可直接帶動貧困戶近200人。作為扶貧干部,李玉印很慶幸找到了幫助老鄉脫貧的有效方式。他說:“北京的一些服裝廠都面臨著外遷,滄州市承接了很大一部分的服裝產業,而海興縣剩余勞動力較多,價格較低,又沒有滄州市區那樣的激烈競爭,同時還能兼顧到脫貧攻堅的社會效益,希望北京服裝廠家可以關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