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女裝巨頭拉夏貝爾又一次因“斷腕”之舉被裹挾至輿論浪尖。
10月17日,上海拉夏貝爾服飾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旗下控股子公司杰克沃克(上海)服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杰克沃克)因持續虧損,無法繼續經營,擬向人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鑒于本次破產清算尚待法院受理并裁定,該事項尚存在不確定性。
公開資料顯示,杰克沃克成立于2009年,定位于國際化休閑男裝,產品線包括休閑、運動、牛仔、商務等系列,主營男裝品牌O.T.R.根據拉夏貝爾過往公告,2015年5月底,拉夏貝爾向杰克沃克注資7500萬元后,直接持有該公司69.12%的股份,成為其最大股東。
事實上,這不是拉夏貝爾的第一次“斷腕”。
為了盡快扭轉業績,拉夏貝爾早已開始著手甩賣資產。2019年5月及6月,拉夏貝爾就曾分別發公告稱出售旗下控股子公司杭州黯涉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七格格)與天津星曠企業管理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股權。
如今,拉夏貝爾的子品牌數量高達近20個,涵蓋了女裝、男裝、童裝等。如La Chapelle、Puella、UlifeStyle、Candie’s、La Babité、Siastella、INMIX、Segafredo、尚芭蒂等。“拉夏貝爾正在逐步‘瘦身’并聚焦主營業務。只有將主營業務徹底吃透,才有多元化與多品牌的可能性。”服裝分析師馬崗稱,拉夏貝爾的優勢業務在于女裝,這是其收縮其他業務的初衷與出發點。
而這背后,實則是拉夏貝爾在巨額虧損之下的“求生”之舉。
根據拉夏貝爾公布的2019年半年報數據,拉夏貝爾在2019年上半年的總營收為人民幣39.51億元,同比下降23.2%,凈利潤為人民幣-5.65億元,同比下降333.9%;經調整后,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98億元,較2018年同期下降了311.2%。
為了扭轉頹勢,拉夏貝爾還加大了關店力度。截至2019年6月底,拉夏貝爾境內零售網點數量為6799個,較2018年底的9269個凈減少2470個,門店網點數量下降比例達26.65%。“2019年,拉夏貝爾的核心目標是扭虧。”在2018年年報交流會中,拉夏貝爾高管曾如此表示。
“現在我們定下來唯一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斷臂求生’。關掉虧損的店鋪、出售部分固定資產、優化員工結構。”邢加興直言,未來,拉夏貝爾在渠道會形成直營、聯營、加盟結合的方式,并且下沉到三四線城市;而多品牌戰略仍會堅持,但要聚焦核心品牌競爭力提升,減少對非核心品牌的低效資源投入。
這樣看來,杰克沃克或許也不是拉夏貝爾最后一個“離開”的旗下品牌。
無獨有偶,10月21日消息稱,廣州女裝品牌Mo Co.在進入香港市場三年后,宣布破產清盤。而輻射的不止是國內,美國快時尚品牌Forever 21也在月初宣布,已根據美國破產法第11章申請破產保護,以重組其業務。
從去年開始,明顯感受到整個服裝行業的銷售下滑。品牌公司紛紛尋求轉型,擴大目標客群、轉變設計風格,加大銷售方向培訓、宣傳力度等等。原創批發等則加大研發力度,加大對原創的保護。但服裝市場依舊低迷,行業整體銷售下滑,到底是什么原因?
服裝產量居高不下,需求卻急速下滑!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規模以上服裝企業服裝產量為287.8億件,同比下降8.5%;2018年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服裝產量222.7億件,同比下降22.6%。2019年1-6月,規上服裝企業服裝產量104.1億件,同比下降1.1%。
2014-2019年H1中國規模以上服裝企業服裝產量統計及增長情況
2019年上半年,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支出與經濟增長基本保持同步,人均衣著消費支出增速明顯回落,遠遠低于與個人發展和享受相關的支出增速,衣著消費支出在人均消費支出的占比也有所下降。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衣著消費支出為731元,同比增長3.0%,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3個百分點;衣著消費支出占人均消費支出的7.1%,比上年同期減少0.32個百分點。同期,居民人均居住、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支出和其他用品和服務消費支出分別增長10.8%、10.9%、9.5%和9.8%,增速均高于衣著消費支出。
內外銷慘淡經營,壓力明顯加大
從銷量數據來看,2018年我國服裝工業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以及更加嚴格的環保措施,行業銷售量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服裝產量的減少而出現下滑。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規模以上企業四個季度累計服裝銷售達到306.9億件,2017年下降至283.3億件。2019年上半年,我國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服裝銷量為102.7億件。
2019年以來,國際市場需求動力不足,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全球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以及我國服裝產業傳統優勢減弱、競爭新優勢尚未確立等原因,導致出口壓力明顯加大。據海關數據統計,2019年1-6月,我國累計完成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量價齊跌,出口金額為665.74億美元,同比下降4.7%,服裝出口數量141.32億件,同比下降1.0%,服裝出口平均單價3.64美元/件,同比下降4.7%。
網銷零售市場快速發展,傳統百貨品牌失去往日光彩!
隨著服裝零售企業網絡渠道的完善,以及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的快速發展,推進了我國服裝網絡零售市場的有效發展。2011年我國服裝網絡零售額約為1934億元,2017年增長至4447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14.9%,遠遠超過服裝零售額增速,預計2018年我國服裝網絡零售額將達到5114億元。
傳統百貨過去作為核心的市場渠道,曾支撐起中國消費市場的繁榮發展,但如今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相對于其他渠道來說,百貨的體驗性差,逐漸被市場淘汰。一個平臺的崛起,會推動一批品牌的崛起,同時一些品牌也會隨著平臺的落寞而發生變化。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拉夏等業績下滑自然就無法抵擋了。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1-6月,服裝行業規模以上(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企業13636家,累計實現營業收入7615.83億元,同比增長2.15%,利潤總額382.45億元,同比下降0.78%。
“剛上市,有錢,看機會外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后來發現能量有限,只能專注于做有限的事情,收縮是不可避免的 “不可否認,很多紡織服裝品牌,為了上市,必須投入大量的資金,但是實際的經營狀況卻跟不上,結果導致企業資金鏈斷,企業發展遭遇重傷。目前,國內服裝業的外部環境仍然不好。一些企業坦言,2019年上半年服裝消費疲軟,低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在此背景下,例如拉夏貝爾等服裝品牌隨著資源、環境、成本等多種要素的約束日益趨緊,已經使傳統的擴張式發展道路越走越窄。
而更多的“小、散、多”的紡織服裝加工企業生產規模和水平參差不齊,在今年的環境中,如果不能在轉型升級中采取主動,將同樣不得不面對限產或倒閉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