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國服裝出口形勢嚴峻。據海關統計,2012年上半年,我國累計完成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675.15億美元,同比增長2.57%;出口數量133.36億件,同比下降3.60%。其中,梭織服裝出口268.51億美元,同比下降4.20%,出口數量38.62億件,同比下降6.47%;針織服裝出口357.80億美元,同比增長6.14%,出口數量97.74億件,同比下降2.38%。2012年上半年,服裝出口平均單價為4.14美元/件,較2011年同期提高4.81%,增幅較去年同期下降16.36個百分點。服裝出口金額占紡織品出口金額的57.67%,較2011年同期上升0.2個百分點。
漲價營造繁榮的局面漸行漸遠
從月度出口情況來看,2012年上半年的出口的基本特征為“振蕩”,盡管不斷地波動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趨勢指向,但總體可以看到振蕩幅度逐漸收窄,且金額、數量增幅雙雙逼近零線,下半年能否如愿出現“圣誕季出口增長”和“年底出口回彈”在振蕩中仍為一個懸念。同時,出口價格的提高已經釋放完最后的能量,2011年通過“漲價”營造繁榮的局面漸行漸遠,量、值兩條線趨向重合。或許我們本來就應該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量”的變化趨勢上。
新興市場金額增幅遠高于數量
對歐出口的大幅下降對行業出口的拉低作用十分強烈,從我國服裝對各大洲的出口情況來看,同比“量”、“值”雙降的只有歐洲,分別下降了16.60%和12.68%,與2011年相比,讓出了5個點的出口份額,對德、法、意等主要歐洲國家的出口都不同程度地下降。對大洋洲的出口數量同比下降8.05%,但出口額仍保持4.35%的正增長。對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的出口“量”和“值”均為正向增長,盡管增幅不盡人意。
我國對歐洲和北美洲量大傳統市場出口的“量”、“值”同比趨同,也就是說價格上漲已近尾聲,而對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新興市場的出口,金額增幅則遠遠高于數量增幅,可見“價格”或者“出口結構”方面仍有文章可做。
東部省市出口處低位穩定態勢
東部省、市出口基本穩定,中西部地區出口增減較為明顯。這可以說是在產業區域結構調整過程中的必然現象,盡管占出口比重80%的東部地區出口增長停滯令人堪憂,但東部的低位穩定態勢也恰恰是中西部地區承接轉移以及全國產業重新布局的良好基礎。
唯獨化纖服裝出口量值齊增
各種原料服裝出口表現不同,化纖服裝出口一枝獨秀,“量”、“值”齊增,其他原料服裝均“量”、“值”齊減,與其說是消費傾向的作用,不如說受原料供給和原料價格因素影響更為明顯。內外棉價差加劇了棉制品的供需兩不旺,以及“絲”、“毛”原料漲價,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天然纖維服裝出口動力。
產業鏈對出口存在協同依賴性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2年上半年,規模以上企業出口交貨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為26.86%,如果出口真的僅占行業經濟總量的1/4多,一定的波動對行業運行應該不會掀起軒然大波。但是我們不得不用出口數量來修正之前的樂觀,1~6月份出口133.4億件,折合中國人每人10件,可是中國人半年的平均消費遠達不到這個水平,從數量上看,我們仍然高度依賴國際市場需求,服務全球仍然是中國服裝行業幾年內不能摒棄的生存手段。
從產業鏈角度看,服裝上游的紡織行業看似對外依存度更低,但“內銷”的很多紡織品最終依然是用于出口,這種間接國際市場依賴可能比直接依賴更龐大,整條鏈對出口有著協同的依賴性,因此不能不長遠地思考出口問題。
最后不得不提到貿易摩擦,商務部通報的2012年上半年紡織服裝反傾銷案中有秘魯、阿根廷、哥倫比亞對服裝、男西服、襪子的涉及服裝行業立案,盡管不會對行業造成實質性傷害,也很難言蔓延,但這種跡象不得不關注。
內需之困
商業企業改革與工業企業商業化亟待協調
當前我國國內市場正在發展成熟,逐步形成從加工制造業出發,到零售業和服務業結束的閉合路徑,涵蓋和跨越農業、工業制造業、流通業、商業、服務業等不同產業領域的完整的以國內市場為核心的產業體系。當前的服裝工業與商業、工業與服務業仍然呈現較為明顯的割裂局面,我們習慣于研究工業數據,卻不習慣于聯系商業數據。未來,商業企業的運營和改革以及工業企業商業化進程加速將對服裝行業產生影響并帶來新機會、打開新局面,但就當前而言,行業仍然不得不承受內需陷入低速增長區間后帶來的種種困境。
服裝服飾消費增幅呈回落趨勢
2012年除了食品大概沒有哪種消費品有良好行情。在經濟不甚景氣、人民實際財富縮水、居民消費信心不足的情況下,服裝自然不能獨善其身。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2012年1~7月份,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4537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4.2%。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50122億元,同比增長14.7%;服裝類商品零售額5181億元,同比增長17.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不足14%),較上年同期下降7.7個百分點,占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總額10.34%。
上半年國內服裝消費持續低迷,但走勢基本穩定,春節前后氣候異常,春季南方雨水多等不利天氣伴隨上半年服裝銷售,7月份是傳統淡季,銷售回落在意料之中。商務部重點監測的3000家零售企業銷售額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服裝服飾消費增幅持續走低且呈現回落趨勢。
傳統商業投入產出比越來越低
根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的統計數據,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2012年前6個月,全國重點大型零售企業實現服裝類商品實現零售額同比增長11.28%,增速較2011年同期下降14.11個百分點,銷售數量同比下降了0.05%,服裝銷售價格同比提高了11.34%。
銷售數量負增長足見以“較高價格”為特征的服裝消費層面的慘淡。同時,大商場銷售集體增長乏力也對傳統商業運營模式提出質疑,與商業有關的成本節節高漲飽受詬病,卻由于商業資源的稀缺而難以緩解,對于很多品牌企業來說,傳統商業的投入產出比越來越低,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品牌的發展,卻也促使品牌推進商業模式創新。
商業模式創新直擊成本分解能力
提到商業模式創新,就不得不說價格問題,商業模式創新的一個最根本的動因也就是盡量降低成本以及控制價格。不難看出,我國服裝企業的價格駕馭能力和成本分解能力比較低下。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7月全國服裝類商品零售價格指數至103.6,衣著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回升至103.5,7月份單月分別提高3.6和3.5個百分點,1~7月衣著類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2.4%,7月份單月上漲1.9%,出廠價格趨勢呈微弱下行。
新產品占比低未能反映實際價格
在市場極為低迷以及成本價格未發生明顯上漲的情況下,服裝終端價格仍然保持上浮,顯然極不合理。分析可見,新產品的標價仍然保持上年的慣性在不斷上調,而市場供給的實際價格并不像數據那么樂觀。從統計角度,市場價格是對同類新品進行“標價”的對比,而實際上2012年中國服裝市場一個最為突出的特征就是新品占比低下,換言之,“去庫存”是2012年中國服裝市場的基本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