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國家公布了2014年一季度對外貿易數據,以美元計價,進出口小幅下降,出口下降3.4%,進口小幅增長。
總體來看,今年一季度對外貿易數據基本反映了中國對外貿易的實際情況。2013年5月之前,貿易企業采用“一日游”方式和特殊監管區進出口貨物的方式,利用匯率和短期利率進行套利,因而出現虛假貿易、套利貿易。因此2013年一季度的貿易數據并不客觀。2013年5月以后,海關總署、商務部、人民銀行等中央政府機構出臺一系列監管措施,相應地擠出了虛假貿易的“水分”,因而今年一季度數據出現小幅下降不足為奇,并沒有超出我們的預期。
通常,在同等條件下,出口形勢主要反映外部市場需求狀況,進口形勢反映國內市場需求狀況。今年一季度出口小幅下降,說明外部市場需求還沒有恢復到國際金融危機之前的狀況。2014年一季度,中國對美國出口呈現小幅下降,對香港地區是大幅下降,幅度達到33.2%。此外,國內經濟增速下滑,市場需求乏力,顯現出進口低速增長。
實踐證明,中國對外貿易深刻反映國內經濟結構。多年來,中國對外貿易結構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出口中最具有競爭力的產品依舊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特別是紡織品、服裝、鞋帽、家具等。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出口規模雖然在增加,但是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國際競爭力依然不強,國際分工地位不理想。例如,中國生產的信息技術產品中最關鍵的芯片依賴于進口,交通運輸設備中的關鍵部件發動機也主要依賴于進口。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國對外貿易最主要的改變是貿易產品的目標市場多元化,特別是開拓更多的新興市場,部分產品從發達國家轉向新興國家。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國原有的影響比較優勢的因素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勞動力、原材料成本上漲,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因此,中國對外貿易具有競爭力產品的發展空間變得狹小,而新型產品還沒有形成競爭力。
與此同時,中國進一步調整了貿易方式結構。2014年一季度,中國加工貿易進出口、出口、進口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5.4%、4.8%、6.5%,而上年同期分別增長6%、3.9%、9.9%;一般貿易進出口、出口、進口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9.4%、6.3%、12.2%,與上年同期相比,進出口增加2個百分點,出口回落10.3個百分點,進口增加11.1個百分點,繼續保持上年同期的增長態勢。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表現出一增一降態勢,因而兩種貿易方式的比重明顯得到調整。2014年一季度,一般貿易占進出口、出口、進口比重分別達到55.16%、50.51%、59.97%,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加5.27個百分點、4.6個百分點、5.73個百分點;加工貿易占進出口、出口、進口比重分別為31.63%、39.48%、23.51%,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減少1.51個百分點、0.54個百分點、2.12個百分點。
盡管如此,中國今年對外貿易仍具有相對有利的因素。一是,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其經濟形勢相對好轉,將有利于中國出口增長形勢。二是,近期人民幣兌美元持續下跌,也將有利于中國出口。三是,中國實施保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等政策將有利于調整貿易產品結構,逐步提升其國際競爭力。(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