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管局周四公布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國經常項目順差431億元,外匯儲備資產增值7698億元。以美元計價,一季度我國經常項目順差70億美元,外匯儲備資產增加1258億美元。
此前,2013年第四季度中國外匯儲備增加1310億美元,以人民幣計價為8030億元,相比之下,今年一季度外匯儲備增長速度略有放緩。
據實時新聞:
中國第一季度經常項目順差431億元人民幣(70億美元)。
第一季度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5749億元人民幣(940億美元)。
第一季度外匯儲備資產增加7698億元人民幣(1258億美元)。
5月中旬,李克強總理曾在訪問肯尼亞的時候表示,對外貿易不平衡狀態損害了中國的宏觀經濟,中國巨額的外匯儲備實際上是國家的一個沉重負擔:
“從中國來說,如果整體上貿易不平衡,會給我們宏觀經濟調控帶來極大的壓力,我這里也坦率的說,比較多的外匯儲備已經是我們很大的負擔,因為它要變成本國的基礎貨幣,會影響通貨膨脹。”
截止今年3月底,中國外匯儲備達3.95萬億美元,為全球第一。這一規模占全世界外儲總量的三分之一,比世界第二的日本要高出2.85萬億美元。
國家外匯管理局總經濟師黃國波上周表示,目前外匯儲備存量較高,儲備規模基本已達到了4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直接和間接收益已不足以抵消產生的問題和代價。保持比較大規模的外匯儲備對中國意義重大,外匯儲備能發揮“泄洪區”功能,能有效隔離外部對于中國國家實體經濟的沖擊,也能為金融和實體經濟活動提供信心支持和備付的保證。
但是外匯儲備過快增長帶來一系列挑戰。
外匯儲備規模過大,一方面增大了本幣供應,形成國內通貨膨脹潛在壓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央行存款準備金率和對沖操作壓力,對貨幣政策的制約程度進一步增加。
外管局稱,外匯儲備占央行總資產的比重超過80%,央行的資產負債貨幣結構不匹配,帶來較大的匯率風險和成本對沖壓力。
以下內容來自外管局網站:
2014年第一季度,我國經常項目順差431億元人民幣,其中,按照國際收支統計口徑計算(下同),貨物貿易順差2471億元人民幣,服務貿易逆差2009億元人民幣,收益順差201億元人民幣,經常轉移逆差232億元人民幣。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5749億元人民幣,其中,直接投資凈流入3283億元人民幣,證券投資凈流入1367億元人民幣,其他投資凈流入1090億元人民幣。國際儲備資產增加7677億元人民幣(不含匯率、價格等非交易價值變動影響,下同),其中,外匯儲備資產增加7698億元人民幣。
按美元計價,2014年第一季度,我國經常項目順差70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順差404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328億美元,收益順差33億美元,經常轉移逆差38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940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凈流入537億美元,證券投資凈流入223億美元,其他投資凈流入178億美元。國際儲備資產增加1255億美元,其中,外匯儲備資產增加1258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