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意外,8月23日,俄羅斯將正式成為wto第153個成員國。其實早在1993年,世界貿易組織(wto)還是其前身“關貿總協定”時,俄羅斯即已提出入世申請。兩年后,談判啟動,而由于能源價格、農業補貼、航空、金融、保險市場開放等問題,加之格魯吉亞等政治因素的干擾,俄羅斯入世一直拖延至今。
據了解,正如俄羅斯商人始終擔心開放的市場會對該國的諸多產業帶來傷害,不少在俄華商也有些憂慮,在未來競爭越發激烈的俄羅斯市場,“中國制造”的優勢在哪里?中俄貿易會開始一段“最美的旅程”嗎?
“灰色清關”難除
“俄羅斯入世,我們非常歡迎,前景也應該很光明。”7月30日,俄羅斯中國南方商會會長王廣源接受時代周報采訪時如此表示。不過,這并非意味中俄貿易現存的問題將迅速化解。
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中俄雙邊貿易一度大幅下滑,但隨著盧布匯率趨穩,俄羅斯民眾的消費能力逐漸釋放,2010年,中俄貿易額重回高峰,達到550億美元。2011年,這一數值增至830億美元。
“2008年至今,中俄兩國國有企業之間的貿易穩步發展,勢頭看好,但民間貿易在2009年俄方關閉切爾基佐沃市場之后便有一定比例的下降。”莫斯科中國北方華人商會會長關百新告訴時代周報。
早在2009年,有報道曾指出,中國民間95%的商品皆通過“灰色清關”進入俄羅斯。這種方法是指華商為繞開俄繁瑣的貨物過關手續,將各項與通關有關的事宜交由專門的清關公司處理。如此的通關成本往往只有“正規清關”的三分之一。
“近三年來,由于市場疲軟,而俄政府又不斷打擊灰色清關,中俄民間貿易的規模縮小了近四成,較為嚴重的是服裝和鞋帽出口。”關百新說。
據介紹,以長江為界,目前“存活”的六成在俄華商中,25%來自北京、河南、河北、山東等北方城市,35%則為浙商、閩商、粵商等。前者主要對俄出口服裝、農副產品,而后者輸出的商品包括機電、電子產品及皮衣、皮鞋。
“很多以前走‘灰關’的企業主在2009年后就不做了,而目前選擇正規清關的華商,數量仍然不多,尤其在鞋帽、服裝行業,‘走白關’的比例不足2%。”關百新說。而據中國海關統計,5月,中國出口俄羅斯的商品總值達37億美元,其中,紡織服裝對俄出口7.1億美元,占比19.2%,是諸多項目中的“大頭”之一。
“俄羅斯即將入世了,但灰色清關的問題依然嚴峻。”多位接受時代周報采訪的商會人士表示,整頓灰色清關應是俄羅斯入世的基礎準備工作之一,但多年來的治理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王廣源告訴時代周報,目前,多數華商根本拿不到正常的通關單,只能仍然依靠清關公司。而較過去有所改善的是,清關公司會支付一定的押金,若貨物在路途中出現狀況,其將承擔賠償責任,不過,此種“保障”并不到位,等到貨物到達俄羅斯倉庫后,清關公司便不再負責。
而王廣源曾數次目睹,貨物一進倉庫,一幫華人便領著俄羅斯人前來“勒索”。由于貨物通過非正常手續入關,入關單上標稱的貨物種類往往與實際不符,同時,單據又不完整,故而,執法部門可以將此認定為非法走私而沒收貨物。
“在俄羅斯,一些不法分子已與當地利益集團勾結,一‘嗅’到哪里的進貨有問題,就帶著一伙人來‘檢查’。”王廣源告訴記者,此種情形至今存在。
“俄羅斯的腐敗問題很現實,海關的一些操作并不規范,敲詐勒索之事常有發生,而中國商人‘寄人籬下’也束手無策。入世后,俄羅斯必定會在入關、經營環境等方面作出調整,這對于華商而言很有益處。”周德文說。
“我們樂見‘白色清關’,也希望進入正規的經營場所,但入世之后,短短的時間內,商檢、海關等部門能否實現全面正規化,這是一個未知數。”關百新告訴時代周報,盡管俄羅斯打擊灰色清關多年,但整頓海關的力度遠遠不夠。以此推斷,即便加入世貿組織,那些頑固的俄羅斯海關的權力部門必定還會給灰色清關留下機會。
“俄羅斯政府,尤其是海關這塊,我們并不信任,而入世之后市場究竟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的態度,我們很難預測。”關百新說。
“中國制造”的隱憂
價廉物美。多年前,“中國制造”在俄羅斯頗有口碑。而今,俄方的大門進一步敞開,中國產品還能在這個競爭越發激烈的市場里強勢生存嗎?
“實際上,中國對俄出口的優勢已基本消失。”王廣源憂心忡忡地對記者講道,過去,中國商品的一大優勢就是“價廉”,而今,“中國制造”一點也不便宜。
“尤其是服裝,鑒于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盧布貶值等因素,近年來,不少中國的市場份額已被印度、越南等國家擠占,而由于華商大多已在當地打拼多年,建立了較為穩定的關系網絡,目前才得以勉強維持生意。”
“如果國內的經濟政策繼續不變,在俄華商的地位早晚會跟當年在俄的臺商、港商一樣,被成本更低、更具競爭力的后來者取而代之。”王廣源說。
與此同時,“中國制造”多而“中國品牌”少也成為潛在的危機。去年下半年,周德文帶著一隊溫州商人赴莫斯科考察,“大受刺激”。他們走訪的三個市場,第一個在市郊,批發服裝、鞋帽、眼鏡、打火機等低端輕工產品。其中,90%的經營者是溫州人,“熟悉的鄉音聽著格外親切”。
第二處是一個中檔市場,中國商人少了許多,大約僅占六成;而到了市中心某高端商貿中心,周德文一行人尋覓了半天,幾乎沒有發現“madeinchina”的標簽。
“從俄政府推動入世的一些做法上可以看出,他們目前已不希望從中國進口中低檔商品,因為這些將擠壓俄羅斯企業的生存空間;他們需要的是高科技、大投資的項目,是那些俄羅斯自身無法做成的東西。同時,他們還要求進入俄羅斯的企業規范化地操作、運營,最好具有歐洲企業的管理風格。”關百新說。
然而,不少中國企業主往往習慣將國內經商的一整套做法帶到國外。據介紹,目前,多數俄羅斯大型企業在北京都設有辦事處,中國老板完全可以直接與之接洽、合作,通過正常的途徑出口產品。然而,不少華商不愿意這么做,反而看中灰色通關的便利及低成本。
“在莫斯科,大部分華商不懂俄語,也不會英文。他們常常一見警察來查貨,就會采取國內的做法—一路打點。久而久之,俄羅斯警察便知道,只要‘逮’到中國老板就能拿到錢。”王廣源說。
此外,不少“小老板”還認為,現代化的企業制度“太麻煩”,成本太高。“不少走慣‘灰關’的企業主說起辦手續、走流程就頭疼。而正規清關要求他設立公司,建立走賬、會計、出納等一整套體系,同時還要與多個政策部門打好關系。”關百新坦言,其接觸到的不少華商對此非常反感。
而據時代周報了解,以20噸的紡織品貨柜為例,過去,正規清關需要繳稅20多萬美元,而若讓清關公司代辦,只需一半不到。不過,隨著俄羅斯逐步降低進口稅率,其中的差距將慢慢縮小。
據披露,目前,俄羅斯平均關稅率為9.5%,2013年將降至7.6%,此后兩年將進一步下調至6.9%、6%。“俄羅斯入世后,正常入關的稅金將不會比‘灰色清關’高出多少,但問題是,中國商人很難也不愿意改變舊有的習慣。”
在王廣源看來,俄羅斯入世后,華商必須摒棄“老一套”。同時,中方海關、稅務、商務、公安等部門應成立專門小組加強對中俄貿易的督查、監管。
此外,安慶林還進一步指出,目前,中國占據了俄市場中相當比例的低端商品的市場份額,“灰色清關”的透明化必將導致這些商品的入市成本上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對沖原有的價格優勢。故而,在俄華商應及時調整產業發展和市場營銷戰略,否則,未來,“中國制造”在俄市場的實際占有額可能進一步減少。